赛事分类:
热门球员:
返回
龟兔体育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首页 > 球员资料 > 本泽马

阿桑奇解密中国资料( “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被监禁1000天,美国要求引渡,到底为啥)

本泽马 发布时间: 龟兔体育 归档

“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已经被监禁了超过1000天。他的未婚妻斯特拉·莫里斯控诉道。

在英国收监3年之久后,美国发起引渡诉讼,要求引渡阿桑奇。

但是,你真的了解真实的维基解密吗?美国到底为啥和他过不去?

(“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

一、维基解密的发展历程

人们很容易将“维基解密”与维基百科关联到一起。其实两者仅在“维基”两个字上面有所重复。

对于“维基”的意思,更为可信的说法是“WiKi(维基)”是“What I Know Is(我所知道的是)”的缩写。

在计算机领域,该词语指的是那些多人可以一起维护、人们能一起在网上发表意见的网站。

此种网站鼓励众多网友在网上分享自己所掌握的信息。

无论维基解密还是维基百科,皆致力于此。

这也是两者仅有的共同之处。

由于维基解密创建在维基百科之后,两者又在“维基”上有所重复,不难看出,阿桑奇创建维基解密时有意在某一方面效仿维基百科。

即令人们在维基解密网站上曝光文件如同在维基百科上增加一条信息那样简易。

然而,虽有“维基”的名号,维基解密网站仅在初期的时候采取了类似维基百科的模式。

后期并不再准许访问网站的网友自行对网页上的信息进行编辑或者评论,也没有任何条款来保证泄密者之间的资料共享。

(维基解密揭露了大量不为人知的政坛秘辛)

维基解密主张的是信息自由和分享秘密,并非维基百科的分享知识

在阿桑奇的努力下,维基解密网站于2007年初成功问世。

阿桑奇出任网站总编辑,声明了网站的三大宗旨,即信息自由、揭开事实真相、创造和维护真正的历史。

该网站的主要兴趣在于揭露暴政,揭露政府和公司不道德行为一一你要么自己选择透明,要么“被透明”。

维基解密将自己称作一个非营利的国际性媒体组织,专门公开来自泄密者和网络泄露的文件资料,

只要泄密材料具备一定价值,都会被曝光出来。

维基解密没有员工,也没有办公桌、复印机、办公室等办公必需品。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根本不能将其称为一个组织。

该网站共有五名全职编辑,还有数百名临时性的工作人员。

他们大多都是志愿者,帮助维基解密维持网站的运作以及筛选信息等。

在运作一个项目时,这些人会以一种非常短暂的方式加入进来,等做完一两件关键的工作后又会销声匿迹。

(凭借着维基解密,阿桑奇闻名全球却也面临着多国的指控)

因为公布了一些机密文件而为全球所知晓后,网站有了更多愿意为其提供机密信息的人。

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诸多泄密网站的信息,也来自于全球各地。

在获取信息之后,维基解密会对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方面进行审查。

在确认信息真实并具有一定价值之后,这些信息才会被网站公布出来。

同时信息来源的资料会被销毁,使其他人无法追踪,真正保证信息提供者的匿名性。

为此,维基解密专门组织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并且这些专家在各自的领域都颇具权威性。

比如维基解密让资料建立专家去检查匿名者提供的信息是否属实;

让笔迹学专家核实签名是否真实;

让政治经济领域的相关专家去做出专业性的评述等。

通过多种方式来对泄密者提供的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查,以保证信息的绝对真实。

这就像一种全球范围内的投稿。当然,稿件的内容比较特别。

在验证新闻真相方面,维基解密一直致力于“评估所有新闻事件,并验证他们的真实性。”

后来维基解密一系列解密事件的成功,引起全球瞩目。

正是因为它有如此严格的审查程序,这种审查恰好和西方媒体一直坚持的新闻报道的精神,如独立、客观、审慎、自我约束等相符,从而使得网站公布的内容经得住考验。

(图为维基解密爆料美国中情局黑客工具瘫痪)

在维基解密成立第一年的时间里,网站对外宣称收到超过百万份的来自全球各地的机密文件,极大充实了其数据资料库。

直到阿桑奇被捕前,维基解密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文件已达几千万份,并且以每天几十份的频率发布其认为有价值的秘密文件,成为名副其实的“泄密机器”。

自维基解密创建以来,曝光的机密信息涉及了全球焦点信息的诸多领域,同时也给自己树立了各种各样的数之不尽的敌人。

肯尼亚大选前夕,网站曝光了该国统治阶层贪污腐败的机密文件,制造了大选的骚乱。

之后又公布了美国《关塔那摩监狱管理指导手册》。

该手册是由美国国防部统一发给士兵的,目的是告诉士兵如何对俘虏进行审判,暗示了该监狱存在着虐囚倾向。

(美国监狱被曝有虐囚倾向)

后来又陆续公布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秘密信息,一次次引发全球媒体和公众的争议,维基解密因此名声大噪。

阿桑奇作为创始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

(阿桑奇)

阿桑奇1971年出生于澳大利亚,在他不到一周岁时,父母离异,母亲带着他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其母先后又结婚两次,但出于种种原因,最终均又离婚。

阿桑奇从小便跟着母亲进行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即便是其母亲与他人再次结婚之后,她们还是居无定所。

在阿桑奇的母亲第二次结婚的时候,与其继父产下一子。

由于察觉到其继父与某个主张将孩子献于组织的邪教组织有染,阿桑奇的母亲便带着他和弟弟四处漂泊,逃避其继父。

这次逃避长达五年,到阿桑奇15岁时,他已经跟着母亲搬了37次家,至少在十几个地方居住过。

这也意味着他至少在十几所学校上过学。

从小的漂泊使得阿桑奇没有机会接受所谓的正规教育。

与上学相比,阿桑奇更喜欢自学,通过阅读书籍来充实自己。

最终,在阿桑奇16岁时,母亲终于带着他和弟弟在墨尔本郊区的一所城市定居,结束了动荡的生活。

(阿桑奇的母亲)

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阿桑奇对电脑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母亲看到他对电脑如此痴迷,便省钱为他买了一台。

阿桑奇浓厚的兴趣使他迅速精通了计算机的各种程序,并很快成为了网络上有名的黑客。

他可以自由出入各个网站获取其渴求的信息。

少年时期便能如此,阿桑奇的黑客天赋可见一斑。

在黑客生涯中,阿桑奇结识了众多好友,共同的兴趣爱好把这些黑客们联系在一起。

黑客们成立了一个名为“跨国颠覆”的组织,把目标瞄准了美国国防部网络信息中心的计算机。

当时网络上最重要的计算机,虽然最终入侵成功,但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

澳大利亚联邦开始着手对该黑客团体展开调查。

阿桑奇在1991年,入侵在墨尔本运营的北电网络的主终端时被管理员发现。

最终,警方在一系列调查后对黑客们进行了突击搜查。

(北电网络是著名的电讯设备供应商)

然而,警方并没有当场逮捕他们,而是在三年之后才对他们进行了抓捕。

在这三年中,三名黑客要提心吊胆地防范警方的突击搜查。

刑事起诉的威胁就像一把悬在他们头上的达克摩斯之剑。

他们不能求职,不能再交朋友,以及焦虑年月日的搜查结果而计划未来。

除此之外,阿桑奇还要为儿子丹尼尔阿桑奇抚养权的问题和妻子打官司。

这使得他的头发一夜之间由原来的黑褐色变成了失去颜色的灰白色。

阿桑奇的各种不同的经历使他逐渐意识到:

人类最关键的斗争是个体和组织、制度的斗争。

阿桑奇认为,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比如真理、创新、爱、热情等。

这些都被组织的特权所破坏。

而想要瓦解组织的特权,重新让这些美好的事物回到人们的生命中,就必须通过信息战的形式。

在这场战争中,“曝光”是强有力的武器,而维基解密网站的创建正是阿桑奇筹划许久之后的实践。

(维基解密网站是阿桑奇强有力的武器)

三、西方媒体口中所谓的新闻自由

阿桑奇创建的维基解密,是对西方新闻自由的一次成功挑战。

在诠释这个成功案例之前,有必要对西方新闻自由的发展历程做一下简要阐述。

最初意义上的新闻自由,指的是出版自由。这是新闻自由的前身。

这样的说法与当时的大背景密不可分。

报刊是西方出现时间最早、存在时间最长的媒体,也一直是社会的主流媒体,因此最初的新闻自由与报刊的出版发行自由密切相关。

(鼓吹新闻自由的西方媒体隐藏着虚伪的双标)

中世纪时期,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活版印刷机,使得报刊可出版发行的数量大大增加。

当时正值文艺复兴时期,封建王朝对出版自由极其敏感和反感,一向对出版自由采取高压政策,企图将其拥杀。

此时期的欧洲各个王朝纷纷出版法令压制出版自由,使得出版自由的发展变得极为缓慢。

技术的进步和封建王朝的压制之间冲突不断。

这种状况到中世纪快结束时才开始有了改观。

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作为新的生产力代表的资产阶级正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同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进行政治权利的争夺。

这一现象使得新闻事业成为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运行的信息传感器。

它把企业、市场和消费者紧密联系起来,组织成为一种新型的、不可分割的社会关系。

新闻事业的产生对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顺利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与此同时,社会对新闻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在这种大背景下,资产阶级开始重新思考国家或政府对出版自由所进行的一系列限制,如控制发行、报刊的审查制度等。

(西方的新闻自由早已不再是真正的“自由”)

他们意识到教会对民众思想的压制导致人们思想的僵化,只有打破这种状况,才能在满足人们对信息需求的同时,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资产阶级为争取新闻自由的所进行的艰苦奋斗正始于此。

美国国会在1791年,通过了宪法条修正案,即《权利法案》,确立了新闻自由的条款,由宗教信仰自由、言论和出版自由、和平集结及示威自由等所构成的个人自由权利被明文规定。

18世纪末,自由主义原则被写进宪法,已经通过言论保护和出版自由的宪法条文成为了各国基本法的神圣原则。

随着历史的演进,西方的新闻自由体制发展至今已渐续成熟。

但在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盛行的同时,传统主流媒体也不免受到国家政府的束缚和制约,打着维护国家利益的幌子,成为权力精英利用的工具。

为贯彻透明、自由的新闻的理念,人们挺身而出,向政治上层发起挑战。

澳大利亚人阿桑奇及其创建的维基解密网站正是其中之一。

四、《附带谋杀》——维基解密对权力的挑战

为了向人们证明维基解密网站的可行性,在阿桑奇刚创立维基解密之始,便公布了首份秘密文件——由索马里反政府武装“伊斯兰法院联盟”领导人谢赫哈桑达赫阿威斯签署的机密文件。

文件声称要招聘各种罪犯充当打手,去除掉国家官员,将通过各种残忍方式,如暗杀、绑架与酷刑等去干掉为现任政府做事的任何人。

这份密件在网上很快被转发、分析和评论,吸引了不少政客、独立媒体以及索马里人民参与。

维基解密人员虽然通过读者参与编辑来尽量确保文件的真实性,但最终还是不能提供任何证明文件可靠性和真实性的证据。

所以该文件并没有引起国际上的轩然大波,也并没有对索马里内政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网站的首次解密以失败而告终。

(《附带谋杀》曝光的视频,图中美军的狙击手已经瞄准了记者

继此之后的《附带谋杀》视频是阿桑奇及其团队精心制作,在冰岛上历经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将视频剪辑整理完毕并公布。

这也是维基解密真正引起媒体关注之始。

视频中详细地记录了美军枪杀无辜平民的镜头,其中还包括两名被杀害的路透社记者。

由于视频经过了阿桑奇及其团队的“精心制作”,所以该视频并不受信任。

媒体的报道也只是普遍集中在战时将记者的相机误认为是火箭筒的合理性方面,而非在战争中丧生的平民身上。

此次泄密所引起的反响,令阿桑奇及其团队不甚满意。

但无论如何,该视频的曝光引起了美国乃至全球的轩然大波。

维基解密在一瞬间为全球所知晓。

这种追求绝对新闻自由,以信息自由来遏制政府腐败和维护公民权利的大胆行为让人们惊叹不已。

这种捍卫公民新闻自由权利的方式也令人咋舌。

网站的点击率逐步上升,人们越来越期待网站的下次解密。

五、镜像站点:摆脱强权控制的关键因素

维基解密公布的大量机密文件使得许多国家一一尤其是美国一一将其视为“眼中钉”。

自2010年底维基解密开始公布美国国防部外交电报以来,维基解密网站不断受到来自各个地方的各种网络攻击。

(阿桑奇鼓励大家“反抗下去”)

在美国互联网服务商亚马逊中止了对网站主机的托管服务后,另一网络巨头随后也停止了与维基解密的合作。

阿桑奇随后将目标对准了瑞典的巴恩霍夫公司,将维基解密网站的域名寄存到了该公司的服务器上。

因为按照瑞典的法律,不管什么行政单位,都无权对媒体的消息来源进行控告。

而维基解密对外宣称自己的一个媒体机构,因此也受到这种法律的保护。

巴恩霍夫公司将维基解密的主服务器,安置在了瑞典首都附近的一个公园的地堡中。

该地堡是于“冷战”时期进行修建的。

它位于地下几十米的一个核掩体中,只有一个入口。

该地堡是当初为抵挡核武攻击而建造的,其坚固程度可见一斑。

这使得以美国为首的针对维基解密的国家,无法对其主机进行直接攻击。

另一方面,维基解密的镜像站点遍布全球,并且还有众多不为人知的镜像站点。

如果其中的一个被封闭了,其他站点可以立即接管。

镜像站点,有着与原本的网站全部相同的内容和信息,而且也会随着原本网站的更新而自动即时更新。

那种不能跟随原来网站内容增加而增加的劣势不复存在。

此举的目的是永久的保存维基解密所搜集的各种机密信息和解密文件等。

(拥有了镜像站点的维基解密将难以被完全封杀)

维基解密鼓励世界范围内的志愿者,将网站内容进行复制和保存,并在网站上挂出了详细的操作方法。

此举意味着维基解密具备了在不同的地方建立了多个不同名称的镜像网站的资本。

这些网站都和维基解密自身的网站有着完全一致的内容。

如此之多的镜像站点的分布,表明阿桑奇欲让维基解密的资料永远保留在网上的决心和将信息推向透明化的信心。

同时也向全世界宣告,想要通过封杀网站的方式瓦解维基解密只会是徒劳之举。

六、阿桑奇深陷漩涡,维基解密前途未卜

由于之前维基解密公布的一系列战争文件早己使其名声大震,在2010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兄弟会邀请阿桑奇去进行一次演讲。

接待阿桑奇的是一位女性,名为安娜·阿丁,一名颇为激进的女权主义者。

她对阿桑奇和维基解密一直充满浓厚的兴趣,听说阿桑奇要到斯德哥尔摩后非常兴奋和激动。

虽然两人之前从未谋面,但西方社会向来比较开放,安娜在和阿桑奇接触后,主动邀请阿桑奇住到她的公寓。

阿桑奇没有拒绝。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两人吃了晚餐后去了安娜的公寓并发生了性关系。

在两人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安全套破裂。

依据安娜后来的说法,她曾要求阿桑奇中止这种行为,但阿桑奇不同意。

这一细节后来在阿桑奇的官司中意义重大。

阿桑奇在第二天进行了演讲,随后又与另一名女性维给发生了性关系而并未采取安全措施。

维给越来越担心这次行为的危险性,担心阿桑奇有性病或自己怀孕。

她曾尝试联络阿桑奇,要求他去检查身体。

但阿桑奇手机一直处于关机状态,无法联络。

维给在焦急的状态下,开始联络与阿桑奇有密切接触的人,于是她联系到了安娜。

安娜在发现别人也与阿桑奇发生过性关系,便与维轮商量一起报了案。

瑞典警方对阿桑奇发出红色通缉令,展开了对他的逮捕。

后来,阿桑奇在英国向伦敦警方自首被捕。

此后,英国法院围绕是否将阿桑奇引渡到瑞典展开辩论。

最终通过了将阿桑奇引渡到瑞典进行调查的判决。

但阿桑奇对此不服,再次提起上诉,但被驳回。

(阿桑奇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

因为瑞典的北约的秘密成员国,与美国关系密切,所以对阿桑奇来说,引渡到瑞典无异于走向地狱。

在面临此种威胁的情况下,阿桑奇不得不逃入伦敦的厄瓜多尔大使馆寻求政治庇护。

根据《华盛顿邮报》的报道,阿桑奇在大使馆中有一种基本权利,那就是“进行日光浴”。

由于厄瓜多尔大使馆的庇护,瑞典一直未能执行逮捕令。

因为厄瓜多尔已经授予了岁的澳大利亚政治庇护,承认阿桑奇和他的支持者担心——如果他发送到瑞典,他可能会因涉嫌从事间谋活动而被移交给美国。

英国为了在阿桑奇踏出大使馆的那一刻将其逮捕,昼夜不分的英国警方的警务成本已经超过了五百万美元。“

而英国的坚持最终收到了成效——2019年,在重重国际压力之下,厄瓜多尔撤销了对阿桑奇的庇护,守候已久的英国警察将阿桑奇逮捕。

同年9月,英国在美国对阿桑奇的申请引渡条约上签字。

深陷漩涡的阿桑奇还能否拥抱“自由”,失去主心骨的维基解密又该何去何从呢?

(维基解密的未来扑朔迷离)

结语:

维基解密脱离了国家政府的掌控,挑战了现有的新闻界所能承载的极限。

维基解密的出现,使新闻界变得更加国际化、透明化,新闻界因此而更有价值。

但主流媒体的作用仍不可忽视。

网络媒体的日益兴盛并没有改变主流媒体的主导地位。

不管何种消息,当它从主流媒体中脱离出来的时候,并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只能成为人们口中的“小道消息”,即使公众已经开始频繁的接触网络。

正如维基解密刚开始创立时所泄密的文件,并没有引起公众注意一样。

阿桑奇及其同事对泄密文件产生的效果的失望,证明了网络和网络媒体要得到公众的承认,要达到传统媒体报道的那种高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这也是维基解密选择与传统媒体合作的原因所在。

那些认为维基解密是一个失败品的人们,是没有意识到维基解密的出现和发展给新闻界带来的更广泛、更深刻的变化。

有人认为维基解密只是还没有被“驯服”;而对有些人来说,维基解密是开放的网络战争的一个关键点,是通向言论和表达自由的一座桥梁。

但无论如何,即便是维基解密失败了,至少它代表了一种进步,一种敢于向权威和传统媒体提出挑战并勇于坚持新闻自由的雄心壮志。

随着媒介历史的不断发展,对于网络和网络媒体的批评的声音正在发生改变,就像人们对传统媒体以前的态度的变化一样。

网络之所以称为新闻报道的平台之一,是因为它可以让新闻更“新,网络媒体是新兴的媒体。

它创造了一个不管对权势来说还是对反对权势的人来说,都具有不确定性的时代。

故意捣乱的黑客、泄密者和政治激进分子构成了这种不确定性。

我们必须科学地衡量维基解密的出现给西方新闻自由带来的挑战,同时必须认识到,维基解密和新兴的网络媒体不是威胁。

真正的威胁是那些保密的文件和权力的滥用。

参考资料:

《国际法中的外交庇护分析——以“阿桑奇”案为视角》 李晶晶 河南大学

《阿桑奇被捕揭开西方的双重标准》 经济导刊

《热点人物》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从美英等“围剿”阿桑奇看西方言论自由的虚伪性》 朱继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

《“维基解密”事件——信息自由还是国家安全?》伊辰潮 南开大学商学院

编辑:清源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https://www.raildoor.com
本文地址:https://raildoor.com/roster/230304.html

本月热门文章

实时为您提供最新体育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21-2022

ICP备案号:渝ICP备2022011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