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分类:
热门球员:
返回
龟兔体育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首页 > 球员资料 > 纳达尔

摄影师纳达尔的摄影风格( 手机人像拍摄指南)

纳达尔 发布时间: 龟兔体育 归档

按照我的写作习惯,还是想先在前言中啰嗦几句。

如你所见,这篇文章甚至是有一个前言你就知道有多长了。是的,这篇文章超过 30000 字,图片超过 100 张。对于一篇文章来说 30000 字已经很多,但对于人像摄影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所以我必须单刀直入,把人像摄影用最精炼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写手机摄影指南了,在这之前有《iPhone 相机操作指南》《安卓相机操作指南》,几篇文章的阅读总和已经超过 5000 万人次。去年,还以之前的这些文章为基础整理出版了一本书,从销量上来看,还是获得了不少大家的认可。

而提到这些,并不是为了我的小虚荣心,而是希望可以让你对本文更有信心。

在古老的印度《吠陀经》中,把从书本和老师的学习比喻为乘着马车旅行,我很喜欢这个比喻。今天我斗胆用自己有限的知识为大家铺一条小路,带领大家一窥人像摄影的奥秘。

这段路我们将会分两步走:

基础部分,我管它叫做「意念阶段」。文章的前半部分,我将会从基础概念入手,围绕着拍摄人像照片的最核心要素展开。

而与以往不同的是,在之前的手机摄影操作指南中,我的知识体系都是从相机转化而来。而这一次的手机人像操作指南,我将会完全摒弃相机的理论体系,尝试从手机直接入手,这样即使你从未接触过相机摄影,也不会有门槛。

之所以叫做「意念」,是因为这一阶段我们最核心的目标是把脑海中的意念用照片的形式描绘出来。用绘画来比喻就是先要「画得像」。

进阶部分,我管它叫做「幻象阶段」。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会给大家展示不同的人像摄影风格。

这也是这篇文章之所以花了如此长时间筹备的原因,我邀请了多名不同风格的人像摄影师。通过记录她们的创作过程以及幕后采访,把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和风格审美沉淀展现给你。

这也是叫做「幻象阶段」的原因,因为这里我们将会追求把脑海中的「想象」拍摄出来。用绘画的比喻,就是「画出魂」。

所以无论你是想要记录生活中的美好,还是想要通过摄影中的人像完成自己的内心表达,这篇文章都能够帮助你。

当然更能帮助到你的是文中所展示的所有人像作品。这些人像照片风格迥异、题材丰富,就算你对我的文字不感兴趣,也要好好看看这些照片,它会是一次非常好的审美学习机会,你能够从不同的照片中看到不同摄影师对于人像的独特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文章中所有的人像样张展示全部都是由 OPPO Reno8 系列手机拍摄,文中相应的相机操作界面也会用这款手机作为展示案例。每每说到这里我觉得我都需要说一下选择的理由。在目前的手机市场中,手机影像能力可以说百花齐放,许多手机甚至是开始追逐摄影门类的细分。

比如 OPPO 的手机影像就是公认的「拍姑娘好看」,虽然「把姑娘拍好看」并不是人像摄影的全部,但也代表着一种审美风格的选择。在选择相机时,我的想法一直都是选择最有风格的相机,那样乐趣更多。所以手机摄影也是同理,OPPO Reno 系列一直是 OPPO 专注于人像摄影的手机,所以它在肤质优化、色彩调教上都会有人像上的倾斜。所以我想,写人像的摄影指南,OPPO 就是我的第一选择。

不过就算你没有使用 OPPO 的手机也没有关系,今天的手机摄影原理相通,后面提到的所有内容你都可以在自己的手机上找到对应内容。相信我,所谓的技巧根本不重要,而文中提到的理念可能对你大有裨益。

既然是拍摄人像,自然是要有「人」。我知道你也许抱着很多不同的理由点开这篇文章,比如最直接的给自己的女朋友拍一张美美的照片,摆脱「直男拍照」的诅咒。当然你也许是一个有表达诉求的人,希望通过人像摄影完成自己的艺术追求。这都很好,二者没有高低之分。

我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一开始学习摄影是想要离心中的「女神」更近一点,而从我之后的学习经验来看,这会是最美好的、可以作为你创作原动力的基础。

因此在这篇文章中,除了人像拍摄艺术理念,它也包含了许多简单直接的人像经验,一定会让你高呼「原来这么简单」。

我所理解的人像摄影

人类艺术的发展史,从未离开过「像」。一开始是「雕像」,后来是「画像」,到今天是「照像」。这表面上是媒介的转变,但其实更暗含着「创作权利」的变革。

在开始介绍人像摄影技法之前,我想先花一点点时间,和你聊一聊「像」的故事。

摄影是从 1839 年开始的,而人像摄影几乎是最早的摄影门类之一。纵观整个摄影历史,「人」一直都是摄影师追逐的对象。1840 年,也就是摄影正式被定义的第二年,一名叫做伊波利特·贝亚尔(Hippolyte Bayard)的摄影师拍摄了一张肖像——《溺水者的自画像》。

溺水者的自画像(1840),伊波利特·贝亚尔

这是一张在今天看来都极其先锋的照片,画面模仿了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的画作的布景和构图,用来表现摄影师自己的不满情绪。有趣的是,这种不满就来源于摄影技术发展本身。贝亚尔是纸基照片的发明人,可他的这项发明因为达盖尔的出现而被持续打压。而可能更让你意外的是,照片中的男模特,正是摄影师本人,也就是说这是一张「自拍照」。

于是正如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所说:

从这一刻开始,我们污秽的社会就如同患上了自恋症,迫不及待地期望在金属残片上看到自己琐屑的影像。人们像是患上了精神病,这种不同寻常的狂热牢牢地控制着人们,如同出现了新的太阳崇拜。

摄影的种子其实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种下了,所以必然是结下了文艺复兴的果子。文艺复兴追求自然主义,而肖像艺术从始至终都饱受尊重。那时的艺术家们,正希望通过描述一个人的面部特征或者是表情来展现一个人的性格、智慧甚至是灵魂。这某种意义上也是自然主义最好的注脚。

摄影中人像的普及是一种必然,因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赞助人不再是贵族或者富人阶层,中产阶级也对肖像有了需求。所以人们需要一个「能够大量制作人像」的方式,于是商业化的人像摄影开始逐渐普及开来。

约伯·霍格在贝尔德的工作室为客户拍照(1843),佚名

上图这张名字叫做《约伯·霍格在贝尔德的工作室为客户拍照》(Jabez Hogg Making a Portrait in Richard Beard’s Studio)的照片,是目前能够找到最早的摄影师为客户进行肖像拍摄的画面。从画面中我们可以一窥在摄影发明的四年后,商业摄影师们如何拍摄肖像照。虽然画面中看起来很潇洒,但是实际上在当时受限于技术原因,想要拍摄一张人像,模特需要一动不动许久,所以你甚至要靠在一个铁架上。

而自此以后,人像摄影的创作开始不断发展,不同类型的艺术家纷纷开始展开人像创作,造就了许多人像经典。比如下面这一张《卡斯蒂格利纳伯爵夫人》(Countess Castiglione):

卡斯蒂格利纳伯爵夫人(~1860),路易·皮尔森

这是一张非常独特的照片,画面中的卡斯蒂格利纳伯爵夫人手持着一个椭圆形的相框遮住眼睛,而稍微露出的香肩展露出了她的风情,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大胆地挑逗。

再比如这一张《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

莎拉·伯恩哈特(1865),纳达尔

这是由法国知名摄影师纳达尔为年轻的女演员莎拉·伯恩哈特拍摄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可以说为时至今日的人像照相馆「描绘了基本模式」。

比如画面中我们看到的巴洛克风格帷幔以及古典圆柱和今天很多商业人像或者是婚纱摄影工作室中的道具「如出一辙」。而其中莎拉·伯恩哈特戏剧化的发型和妆容更是在今天的商业肖像中屡见不鲜。

人像摄影可以说占据了整个摄影发展的初期,那些在绘画领域无法立足的艺术家把握住了机会,与那些无法担负油画肖像的人们互相「救赎」,获得了历史「留影」的机会。

相比这些商业化的「职业摄影师」,我更想说说另一名「业余摄影师」,也就是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隆(Julia Margaret Cameron)。商业摄影师一直都是同「艺术赞助人」一同出现的,这意味着商业人像摄影依然在摄影「纪录性质」上的停留。纵使很多摄影师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来完成自己的商业拍摄,其作品服务的核心依然是艺术赞助人,也就是「客户」。

Angel of the Nativity(1872),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隆

而像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隆这样的摄影师出现,意味着人像摄影进入了「自我表达」阶段。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隆出生于一个英国望族。她的肖像摄影开始不再服务于某一类人,而是拍摄一切她认为美丽或者是充满个性的人。甚至是在她生命的末期,镜头对准的都是一个植物园的工人。

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隆的人像作品风格强烈,和拉斐尔前派风格有着相似之处。

Young Girl Praying(1866),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隆

在摄影的用光上,她追随于伦勃朗的风格,与此同时使用模糊的画面,唤起一种独特的理想情感。而这两点,几乎时至今日都依然是摄影师们创作人像的核心手法。伦勃朗光自然不用说,模糊的画面更是不断再次流行。

比如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人像摄影师,双囍是朵花儿也采用了类似的表达手法,拍摄出了许多唯美梦幻的女性人像照片。后来许多摄影师开始纷纷效仿,今天我在小红书上已经看到许多类似的人像作品。

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隆是幸运的,因为在她所处的时代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拍摄人像的权利。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隆之所以能够自由拍摄,是因为其「富家女」的基础。在当时,相机还是新鲜和昂贵的代表,更别提为了人像创作她甚至是会「雇佣模特」。

所以在 1839 年到 21 世纪初这一段时间里,拍摄人像依然只是社会中固定阶层的专属。

直到智能手机的出现,人像制作进入了「大爆发时期」,此时前文波德莱尔所说的那句话可以说有了全新的演绎:

从这一刻开始,我们污秽的社会就如同患上了自恋症,迫不及待的期望在方正的屏幕上看到自己琐屑的影像。人们像是患上了精神病,这种不同寻常的狂热牢牢的控制着人们,如同出现了新的太阳崇拜。

是的,智能手机让每个人都拥有了「拍摄人像」的权利,这也是前文中我所提到的「创作权利的变革」。当我们想要获得一张人像,并不需要去一个工作室里的铁架上坐几个小时,而仅仅是只需要在手机按下一个小圆点。

不过我倒不认为人像拍摄是一种「自恋行为」,我更乐观一些。虽然今天的社交网络充斥着人像影像,尤其是自拍,但它们更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不仅是个人,更是人类集体的自省方式。

纵观整个人像摄影的发展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人像摄影对于每一个存在于真实世界具象的影响。据说林肯之所以能够获得竞选胜利,他的肖像照都有一份功劳。也许是出于一种自恋,但更是出于一种对时间的不甘,所以我们的确通过对于「人」本身「像」的记录获得了许多生命的共鸣。而我想这正是我们拍摄人像的最终目的。

因此在我看来,一幅好的人像应该是:

通过捕捉人物本身的状态,比如表情或者肢体状态,去尽可能展示人物个性,而这种表达往往超出人物和本身的实际状态。通过或真实、或梦幻去传递真挚的人物性格和情感状态。

用一种具象,表达一种幻像,这是我理解的人像摄影之美。

拍摄一个「意念」

在这一部分,我们只需要学习三件事:

影调、色彩、构图与摆姿。

任何一张精彩的人像摄影作品,都无法离开这三点。其实对于摄影师来说,拍摄一张照片就是一个「做决定」的过程,从开始有一个拍摄的灵感,到拍摄结束后的图片编辑,都伴随着大大小小的决定。而在这所有的决定中,影调、色彩、构图和摆姿是最为重要的三个决定。

所以人像摄影并不难,你只要在按下快门时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张照片的光线氛围如何呈现。

这张照片的色彩构图是什么样的方式。

这张照片模特的肢体讲述什么样的语言。

而另一方面人像摄影又很难,因为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想要做到精通都需要漫长的有关审美和生活阅历的积累。不过不要担心,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成为摄影师艺术家,如果仅仅是想要获得一张好看的照片,那有下面的这些知识,足矣。

光的舞蹈

现在你想要拍摄一张人像,手里已经有了器材,面前也有了一个模特,我们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光」。

是光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而所谓摄影的曝光,就是一次光线的捕捉。所以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摄影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理解光线。而对于一张具有层次的摄影作品,某种意义上就是在说「光的层次」。

光的明暗

在展开摄影的用光理论之前,我先要和你介绍一个人:伦勃朗。

这位来自荷兰的画家用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在整个绘画史和艺术史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当然你可能会说伦勃朗是一位画家,和照片又有什么关系。答案是:很大的关系。

伦勃朗的绘画用光体系基本上就是今天摄影用光,尤其是人像摄影用光的基础。不只是伦勃朗,事实上整个绘画艺术都对摄影有着最为直接的引导作用。

比如在这里我们就需要借用一个非常重要的绘画概念:影调。

在绘画中我们会用高、中、低调形容不同的绘画作品。显然所谓的高中低调是引申于音乐领域,这也是各类艺术形式有趣的地方,了解到最后你会发现它们都有着相通之处。既然是相通的,音乐有乐谱,照片也有自己的「谱」,这就是:直方图。

对于今天的数字照片来说,是由成千上万个像素点构成,这些像素的明暗组合呈现出画面,而直方图正是这些画面中像素明暗的「数学统计」。

直方图中横坐标是亮度等级,从左到右是从最暗到最亮,对应的也就是纯净的黑色和纯净的白色。纵坐标是像素数量,也就是不同亮度的像素的数据统计。

对于任何一张照片来说都有一张展示它的画面亮度情况的直方图。而我们也可以反过来通过直方图去推演照片的曝光情况。比如下面这张直方图,大部分像素都集中在画面的左方:

显然这是一张黑色为主的昏暗的照片,事实也是如此:

而我们所谓的影调就是对于类似直方图特点照片的总结:

像素集中在直方图左边的照片我们称之为低调的照片。低调的照片画面整体感受昏暗,我们能感受到的是安静、静谧的氛围。而画面中出现的任何一点亮光,都会成为视觉的焦点,比如上图。

像素集中在直方图右边的照片我们称之为高调的照片。高调的照片画面整体感受明亮,我们能感受到青春、活力和激情,甚至会给我们的眼睛带来微微的刺痛感。

像素集中在直方图中间的照片我们称之为中调的照片。中调的照片画面整体亮度平均,我们能感受到一种舒适和放松。

以上三种影调我们不能简单用「对与错」去衡量曝光准确,我需要重申的是,对于手机摄影来说去掉对于所谓正确曝光的追逐,寻找自己喜欢的「调性」更为重要。

不过直方图的形态繁杂,不仅仅上述提到的三种。比如下面这个直方图:

我们发现像素在暗部和亮部都有聚集,也就是说画面中明暗像素各占一半,这样的画面我们叫做「反差大」,或者说「对比大」。而这张直方图它对应的画面也是如此:

总结到这里,相信你也能够感受到为什么我说「直方图」是照片的「乐谱」。因为每一张乐谱都可以演绎出不同的画面节奏。其实今天我们能够有这样的直方图就理解照片还要归功于安塞尔·亚当斯。而安塞尔·亚当斯在摄影之前学了很久的音乐,他还是一个钢琴大家。

是不是突然觉得一切都说得通。

目前基本上所有的手机都有显示直方图的功能,比如 OPPO Reno 8 Pro:

需要说明的是,直方图并不是让我们来寻找所谓「正确的曝光」,它的目的是为你的照片调性最为直观的展现出来。我们并不是按照直方图拍照,而是应该先选择自己喜好的照片影调,再用直方图为参考去调整。

为了不在一开始增加你的学习负担,我仅仅是举例了四种简单的影调。这四种影调是一切的基础,之后的变化都是在基础上演绎。所以在一开始,我建议你先尝试这几种影调的创作。

其实这几种影调就在对应着不同的摄影风格:

比如很多摄影师画面中的光影层次强烈,就是因为他们喜欢低调倾向的照片,让画面中出现更多的黑去衬托(光需要黑暗,感觉突然哲理)。

再比如日系写真中流行的小清新,就是因为典型的高调照片,让画面中充满明亮朝气的氛围。

所以与其纠结曝光对与错,不如纠结自己脑海中喜欢的画面呈现。而一旦你确定好想要的画面调性,其它就顺理成章。

是的,在明确自己想要的「调性」以后,我们就需要通过调整曝光去获得「调性」。‘我们先从手机对画面的明暗控制原理开始说起。

手机也好相机也罢无非都是捕捉光的盒子。而所有的光线最终都需要一个「光的传感器」记录下来。这个光的传感器捕捉的光越多画面越亮,捕捉的光越少,画面越暗。

而所谓的「感光值」是传感器「对「光线敏感程度」的衡量,它的数值描述是 ISO 100、200、400、800 等。数值越大,对光线越敏感,同等条件下画面更亮。

ISO 100 和 ISO 3200 画质对比

但这种数值并不是无限增加的,因为随着感光值提高,画面中会出现「噪点」,它是画面纯净度下降的「元凶」。夜景拍摄时画质下降,因为夜景光线不足,为了获得足够亮度手机升高「感光值」造成的。

而所谓的「快门速度」则是传感器接收光线的时间长短,我们每按下一次快门,光线就会透过盒子被记录,记录的时间越短自然画面越暗,记录的时间越长自然画面越亮。它的数值描述表达就是时间单位,比如 1/2000s 或者是 30s。对数字敏感的你一定发现,这两个数字的倍数是极其夸张的。

是的,正是这样的长时间跨度让快门速度给画面除了明暗影响以外还带了另一个影响,模糊与清晰。

当快门速度很快时,例如晴天下的拍摄我们发现都非常清晰锐利。

而快门速度很慢,比如夜间照片,一旦剧烈运动就会拍摄出一些「模糊的意外」。不过这种模糊并不都是「负面」的,它本身也是一种创作手段之一。比如很多摄影师,就是利用长曝光,拍摄一些梦幻的人像作品。比如下面这一张:

这种朦胧模糊的画面就是 2s 曝光,摄影师主动控制的结果。

所以到这里,我们知道所谓的「曝光明暗控制」本质上就是控制感光度、快门速度这两个参数。

而由于感光值过高会影响画面的纯净度,因此越低越好,所以我们可以首先确定一个基准。比如晴天室外基本上都设定为 ISO 100,室内设定为 ISO 800,而夜晚就需要设定 ISO 3200。

而设定好 ISO 以后,我们就可以控制快门速度来调整画面明暗,想要亮的画面就延长快门速度,想要暗的画面就缩短快门速度。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问,你说的这两个参数我为什么没有见到过。其实有,只是你没有注意,或者并不知道它的用途。因为今天几乎所有的安卓手机都已经有「专业模式」。而这两个调节参数隐藏其中,比如这次教程使用的 OPPO Reno 8 Pro 的专业模式:

不要把曝光想得很复杂,你只要知道这两个参数决定了画面的明暗,组合调节获得一个自己想要的画面即可。

就是如此简单。

在之前的操作指南中,我往往会告诉你所谓的「正确曝光」。但我逐渐意识到这是一种典型的「相机思维」。因为传统相机有一个拍摄并成像的过程,相机需要去计算一个曝光结果给你参考。所以你需要去了解你相机的曝光风格,然后再去调节。

但手机摄影时代不需要了。手机摄影「所见即所得」。我们在进行参数调节时,界面中已经获得了一个「画面结果」。你只需要判断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比如上图就是一个典型的在技术上曝光不正确的照片,但是这种照片运用得当,或者和你的表达风格一致,也不失一种创作手法。很多先锋的人像表达经常出现类似的情况,某种意义上你可以看到曼·雷的影子。

重申一次,你需要确定一个感光值基准,然后在此基准上调节快门速度,根据实际的预览画面曝光情况做选择即可。

其实还可以更简单。

就算是专业摄影师用手机拍摄也不会一直用专业模式,其实手机的自动曝光就是简化「专业模式」的过程。每一次我们在常规的拍摄界面中按下快门,手机都在进行上述的两个步骤。既然是自动的,肯定会有一个曝光倾向。但可惜的是,这种曝光倾向大多数情况是和创作背离的。

这里你还需要知道一个很重要的「潜规则」,这就是手机摄影的记录属性决定了手机的曝光倾向都是「稍微过量」。也就是说,在使用手机拍摄时如果你不主动进行干预,拍摄出的照片都是「亮调」。而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亮调的特点是画面中细节层次减少的同时光线感还不强。这是为什么摄影师手里的手机拍出来的都是所谓的「大片」,因为摄影师几乎都会主动控制曝光。

比如上图中光影层次清晰的效果就是需要我们主动控制曝光。

控制曝光的方式除了在专业模式里调整两个参数以外,还有一个更高效的方式:

点击画面,滑动曝光滑杆调整曝光补偿。

你现在就可以尝试一下。在手机的拍摄界面,点击画面,然后调节曝光滑杆来感受同一个场景不同曝光下的视觉感受。而对应我们前面所学,当你想要获得一个高调画面,我们就调节滑杆更亮,想获得一个低调画面,就调节滑杆更暗。这本质上和我们在专业模式中调节参数的画面明暗变化原理一样。

是的,操作上就是如此简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被我们忽略这种简单的操作。我需要再次强调,一定要对曝光的调节提到极高的优先级,这就是普通人和摄影师使用手机拍摄最大的不同。主动控制曝光,就是人像创作的真正起点。

因为只有你有了控制曝光的意识,才能反向让自己去思考照片的影调,而「影调」是一张摄影作品的表达骨架。

光的方向

在学习了光线的明暗特点以后,我们现在要来学习光线的另一个特性:方向。

我们知道光线都会有「光源」,我们经常把光源抽象为一个点,而光线就是这些点散射而来的。而这样的点的光线进行发射时,势必会有一定的方向性,而这些光线的方向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画面感受。

而对于人像摄影来说,由于我们已经确定了拍摄主体,也就是「人物」本身。所以我们接下来所阐述的光的方向也是以人物为主体,一般来说我们是以人物的面部为主体。

人像摄影教学基本上都是从所谓的「单灯教程」开始的。而在这里,我会针对手机摄影简化教程。假设我们在一个纯黑的房间,没有任何光线,而你手上有一个手电筒。如果你用这个手电筒在不同位置、高度照射模特,就会营造出不同的画面氛围。

我们在前文提到过伦勃朗,他的画作大多都是如此。比如我们看他这一幅作品,就好像是窗外有一束手电筒在照射,而正是这束光让画面立体感倍增。

达娜厄(1643),伦勃朗

在这一章节,我们以上图为例,展示最为简单的单光源中光线对于面部的影响。 我们可以大致总结为三种类型的光线方位:

正面光

正面光你可以理解为我们正对着模特,用手电筒直照模特面部,比如下面这张图:

我们可以看到正面光线会让整个人物面部的细节全部呈现,五官异常清晰。但是由于没有阴影的存在,导致五官并不立体。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比较「平」。

侧面光

如果我们让手电筒偏离一点,比如在模特的斜侧方 45 度左右照射,效果如下图:

我们发现,此时脸上会有着明显的明暗交界,明暗的面积会随着光线变化。在 45 度左右时,我们会获得最为常见的人像光,人物面颊会有一个三角区域。而这种光线呈现方式也在伦勃朗的画作频频出现。所以今天,我们把这种布光方式称之为「伦勃朗光」。

伦勃朗光或者所有的侧面光最大的好处就是面部因为出现了明暗对比而显得立体。让整个画面中的人物有一种「跃然纸上」的感觉。相比正面光,更有一种光线氛围。这也是为什么人像摄影中多以侧面光为主导。

逆光

如果让手电筒放在模特背面,手机从前方拍摄,那么效果如下图:

我们发现逆光时,拍摄画面的背景会异常明亮,而人物则成为一个剪影,这是一个很「刺激」的表达手法。不过除了剪影以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逆光会让模特的发丝发光,尤其是女孩子的长发。很多摄影师会追求逆光拍摄,从而获得梦幻的发丝效果。

说到逆光,需要特别提到几乎今天所有的手机都在发力的一个功能,这就是 HDR。在以前,一些像这样的逆光场景,人物面部光线很容易缺失,但是今天的 HDR 合成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 OPPO Reno 系列自从 OPPO Reno 5 系列到 OPPO Reno 8 系列至今逆光 HDR 的效果一直都是重点功能,所以可以一键拍摄出下图:

我想这也是手机摄影相比相机摄影的优势,把复杂的技术简单化,从而完成普及。

以上三种光线方位仅仅是一种粗略的总结,因为它是理想的单光源环境。但是实际生活中,我们周遭环境的光源是极其复杂。不过不要担心,我们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即可。

比如对于室外来说,太阳就是我们的「主光源」。

比如对于室内来说,窗子就是我们的「主光源」。

所以在了解到正、侧、逆这三种基本光位以后,我们就要走到实际生活中去。

太阳

当我们站在室外,太阳就是最常见的光源。对于所有的室外人像来说,基本上就是在处理人和太阳光的关系。如果你注意观察,会发现阳光是时刻发生改变的。

而由于太阳距离我们相对遥远,所以太阳光线除了正、侧、逆在与人眼水平方向转动的方位以外,还有「高低方位」。

例如正午时,太阳在我们头顶正上方。如果我们此时拍摄,效果如图:

我们会发现人物的面部非常怪异。因为人的眼睛、鼻子和嘴唇下方都会出现奇怪的阴影。这种阴影会让美丽的模特增添了几分恐怖气氛。所以正午的头顶光,几乎是所有人像摄影师都会避讳的光线。但如果你的另一半恰好就想让你在此时拍摄,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建议:

「寻找阴影」。

尤其是阳光明媚的正午,阴影处可以在避免上述这种顶光的同时,让面部光线均匀,是最合适的拍摄地。只要你注意观察,一定能够找到这样的地方。比如常见的是楼宇之间或树荫之下。1052CBAef1938f4f99527e2128ea64d3

而非正午时间,比如典型的清晨和傍晚太阳会在人物的一侧,形成让我们轻松实现最好拍摄的「侧光」和「逆光」。而清晨或傍晚除了光线方位合适以外,还有另一个特性也十分适合人像拍摄:

「光的柔和与硬朗」。

正午时阳光最为强烈,所以我们会发现画面中的明暗交界线非常清晰,这种强光尤其会让女性的面部呈现出一种粗糙的质感。而清晨和傍晚阳光非常柔和,会让女性的面部产生一种细致的柔和之美。

所以对于追求柔和面部为主的女性模特来说,清晨和清晨从来都是最好的拍摄时机。这就是为什么人像摄影师称落日之前的一段时间为:

「黄金人像拍摄时间」。

窗户

我们身处室内时,透窗而入的光线是最常见的光源。在室内拍摄人像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观察这些光线。

1. 了解窗户的朝向

窗户的朝向决定了房间的光照条件,也影响着你拍摄的时机选择。如果窗户朝南,室内的光线变化就基本和太阳的位置一致,正午时阳光强烈,我们能在室内看到清晰的明暗;而如果窗户朝西,即使正午光线也并不强烈,相反可能足够明亮且柔和。

不过就算是正午的阳光,我们也可以创作一些对比强烈的光影作品。或者我们可以借助道具,比如拉上一个薄薄的窗帘,让光线变得更加柔和。

2. 调整模特的面部方向

调整模特和窗户的相对位置打造正、侧、逆光线。正和逆很好理解,这里就不再赘述,要说的是侧方向。让模特面部与窗户呈 90 度去观察脸部的光线。

3. 尝试不同的距离

利用窗户的光线并不是一定要贴近窗子。恰恰相反,远离窗子的位置也可能会获得最佳的拍摄效果。记住,利用窗户光并不是说窗户一定会出现在画面中。我们用的是「光」,并不是「窗户」。

虽然这里仅仅介绍了太阳光或者是窗子光,但已经足够应付你生活中的大多数场景。比如打卡不同的咖啡厅或者网红餐厅,进门以后先观察窗子的位置。拍摄出来的人像照片会和没有思考窗子光线的照片有本质区别。在旅行时,思考光线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拍摄时间。很多摄影师会把正午的时间用来赶路,在傍晚拍摄。

这一切并不难,只需要你细心观察。

最后有一个从我自己以及不同摄影师的人像作品中总结的一个重要的经验:注意模特眼神中的光。

如果可以,尽可能让模特中的眼神中散发出光线,这样会让人充满活力。而如果人眼的瞳孔是单纯的漆黑,会让人感到毫无活力。为什么影视剧中人物往往看起来炯炯有神,就是因为眼神中反射出的眼神光。

好了,到这里你已经对光线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其实你会发现这些知识并不难,你可以很快地理解并记住。无论是光线的明暗选择,还是光位的调度,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优先思考光线」的拍摄意识。

面对一个场景时,我们需要思考这两个问题:

我需要什么调性的画面。我需要什么样的光线方向。

思考清楚这两个问题以后,再做决定。

对于光线,我们要做的就是观察与总结,而随着你不断观察光线,你自然会从光影中感受到不同的美。驾驭光线,是摄影的快感之一。

色彩的情绪

大千世界,五光十色,我们无时无刻都在与色彩打交道。如果你仔细观察,其实生活中的色彩有着很多「设计哲学」。虽然我们时刻与色彩相伴,但是很多人对于它的了解不多。一提到色彩,很多人会望而却步,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色彩是一种「天然继承的感觉」,并不是「确定的科学」。

但并非如此。

我并不是说,色彩完全可以被学习。不然像梵高、高更这样的印象派画家也不会因为特别的色彩感知而成为大艺术家。但色彩也并不是完全的「凭感觉」,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短暂的学习获得基本的色彩认知。而这样的「基本色彩认知」已经足够我们在人像拍摄中使用。而从我的经验来看,这些色彩知识不仅会对你的人像摄影有帮助,对你工作中遇到的设计、生活中服装或家居的搭配都有「立竿见影」的改善。

所以,我会尝试和你分享一些色彩知识,它们并不枯燥,甚至可能让你「恍然大悟」。

首先,我们要知道光与色彩的关系。我特别喜欢一个光和色彩的比喻,色彩是光的「孩子」,光是色彩的「母亲」。是光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轮廓,而是色彩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精神与灵魂。我想没有比沙特尔大教堂的彩色玻璃更能说明这一点,当阳光透过那些精美的宗教画,生命力的色彩好像让一切都栩栩如生。

我们接下来要说的一切色彩理论,本身都是脱胎于绘画艺术。每每说到此刻,我一直遗憾小时候没有认真对待美术课。因为美术中的色彩教育将会对我们感知世界的能力有着极大的影响。艺术史中,绘画史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色彩的演变历史,仅仅是近代艺术史,色彩就经过多次风格强烈的演变。

从印象派的塞尚再到立体主义的毕加索,最后到仅仅是通过几个颜色色块来绘画的蒙德里安。如果你不是天赋异禀,没有基础的色彩理论就很难感受到蒙德里安之美究竟在在何处。所以接下来我们首先从最基本的色彩常识入手,先了解色彩。

色彩的基础概念

对于色彩来说,我们需要先提到一位科学家,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牛顿。牛顿在 1676 年使用一个三棱镜将阳光分解出了一系列色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红、橙、黄、绿、蓝、靛、紫」

这些颜色,因为在物理上波长不同,所以显现出不同的颜色。当然大千世界色彩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该怎么去描述这些色彩非常关键。因为只有我们能够去描述这些色彩,这些色彩才是可控的。

实际上,我们刚刚提到的这些所谓的不同颜色是在描述这些颜色的「色相」。而顾名思义,色相就是「色彩的相貌」,这是我们区别不同色彩的重要方式。

而除了色相以外,色彩还有其它两个非常重要的描述参数:

1. 饱和度

所谓的饱和度说的是色彩的纯度值,也就是说饱和度是指某一种颜色是更加稀释还是更加浓烈。一般来说,我们的眼睛对于饱和度高的物体更加敏感。比如下面这一张图的不同的两种饱和度:

高饱和度是刺激的、充满张力的、抓人眼球的、充满欲望的。一般来说,在生活中我们很少看到高饱和的颜色,所以我们在摄影作品中看到高饱和的画面就会感到兴奋。但是这种兴奋长时间就会疲劳,因此高饱和的画面也很容易让人倦怠。

低饱和是温馨的、平静的、安逸的、充满含蓄力量的。低饱和度的画面,往往让我们忽略颜色本身的色彩,所以颜色氛围并不强烈。但是低饱和的画面会适合长久舒适的观看,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家居装饰往往选择低饱和的颜色,因为更加持久耐看。

同样一张照片,高饱和还是低饱和决定于一个人的审美情趣,而由于现在的图像为了刺激眼球更多选择高饱和,反而让低饱和显得高级。其实这仅仅是一种感受,从创作的角度来说,依然取决于你表达的主题。

2. 明度

色彩除了饱和与不饱和以外,还有明暗的差异。我们经常会在生活中听到「亮黄色」或者「暗红色」这样的说法,而这里的「亮」与「暗」说的就是色彩的明度。

需要说明的是,相同明度下,不同色相的明暗观感不一致。比如在一些纯色中,黄色是最亮的,而紫色是最暗的。在知道这一点以后,我们会知道为什么历史上很多明暗相间的大作,亮色块都是采用金黄色。

比如伦勃朗非常知名的作品《戴金头盔的男子》:

戴金头盔的男子(1650),伦勃朗

因此,我们想要一些画面冲击猛烈,明暗对比明显的画面时,就可以选用黄色为主色调,比如下面这张图:

色相、饱和度、明度构成色彩的三个维度,而围绕着这个维度衍生出许多的色彩模型。当然,由于我们并不是专业的色彩研究者,也不是从事色彩设计的相关行业,所以我们对于色彩参数的理解可以先停在这里。

我们先来看看更关键的问题。

色彩和谐的构建方式

对于摄影师来说,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你的「调色好」,

而对于一些设计师或者是服装师,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你的「配色好」,

而对于一些绘画艺术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你的「用色好」。

其实这三种好,都是一种好,因为本质上他们都是在这些视觉艺术作品:「色彩和谐」。

所谓的色彩和谐并不是仅仅是指色彩的「相近性」,比如下面这一张图的黄色:

这里的色彩和谐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美感感知,我们判断的标准是:

「这种色彩是否令人感到愉快,这组色彩是否能够具有吸引力。」

本质上,所谓的构建色彩和谐就是通过我们本身的主观倾向结合上客观的色彩规律,让我们的色彩呈现出我们想要的氛围。正如前面所说,色彩是存在「科学的」,这里的科学不是指「对与错」,而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规律,让画面中的色彩产生和谐质感。

我们直接进入正题,接下来我将会提到几种重要的色彩构建方式,帮你快速驾驭色彩。

色相对比

色相环是一种色彩重要的描述方式,比如下面的这一张色相环,你一定要把它印在脑子里,因为它是一种重要色彩参考。而我们寻找色彩和谐的方式就是利用这个色相环。

比如我们想要两个颜色为主导的画面,那我们就可以选择圆中对立的颜色,比如经典的红色和绿色:

这种直线的颜色选取,我们叫做「对比色」。

而我们也可以选择另一种方式,这就是两种相近的颜色,比如绿色和蓝色,他们在色相环上紧邻。

这种邻近的选择,我们叫做「邻近色」。

观察这两张照片,我们发现对比色用色大胆,视觉印象猛烈,冲击感强。而如果是邻近色,则是整体柔和,冲击感弱,但氛围感更加强烈,是一种不一样的柔美质感。

不过,你并不需要去记录我这里描述的形容词,你可以更多地去感受这些照片本身,对于色彩记住的应该主观情绪而不是客观描述。不过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色彩构成往往不只有两种,但我们依然可以利用色相环。

比如三种颜色我们就在色相环上画一个三角形,就是对比色。

比如下面这张照片中的三种颜色:

邻近色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在色相环上,选取相近的三种颜色进行拍摄。

对比色和邻近色是摄影用色的基础,几乎可以说是最为核心且基础的色彩知识。其实你可以在了解到这个知识后去观察一些经典的绘画作品或者是电影,你会发现这种用色方式无处不在。

比如亨利·马蒂斯的《戴琥珀项链的女人》,就是一种经典的色相对比方式。

戴琥珀项链的女人(1937),亨利·马蒂斯

在蒙德里安的画作中也是如此,经常出现的蓝色、红色、黄色也是经典的色相对比。

其实我们生活中,常说的冷暖对比也是一组经典的对比色,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蓝色和橙色。但在这里需要分享一个很重要的冷暖色彩心理,比如冷色调的物体较远,暖色调的物体较近,所以我们某种意义上,冷暖也会给我们暗示空间关系。比如莫奈的经典作品,《雾中的国会大厦》。

雾中的国会大厦(1904),莫奈

明暗对比

我们在选取颜色时,除了考虑前面所述的色相对比以外,还可以去思考明暗对比。比如我们用最亮的黄色搭配明度较暗的绿色,就会有着强烈的明暗对比效果。

明暗对比是指我们可以通过控制色彩之间的明亮度来寻找一种和谐。比如在弗朗西斯科·德·苏巴朗的画面中,金色的橘子显然是一种亮色调而绿色的背景墙显然是一种暗色调。

Still Life(1633),弗朗西斯科·德·苏巴朗

照片中我们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明暗对比方式,比如:

不过对于明暗对比,我们可能需要更加注重黑和白。黑白也有着自己的色相对比能力。如果你想要白和黑作为一种色彩融入到画面中,你需要去注意黑白本身对于色彩的影响:

白色具有向外扩展延展并溢出边界的视觉效果,而黑色则是具有内缩的效果。同时白色会有让其它颜色暗淡,而黑色中任何颜色都会很鲜艳。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些黑色背景的摄影作品中,一点点颜色都会惹眼。

其实「对比原理」是色彩和谐的关键。因为对比是「突出的最好方式」,比如我们接下来要提到的饱和度对比。

饱和度对比

一个非常重要的摄影思路是:

「当你想要强化画面中的某一样东西,不如去弱化其相反的东西。」

色彩饱和度就是一个最为经典的例子。比如你想要凸显出画面中的蓝色,与其一味增加蓝色的饱和度,不如去降低其它颜色的饱和度,让蓝色有变化。因为任何一个视觉艺术,饱和度都是有限制的。

比如下面这张照片:

我们一眼就感受到了这里的蓝色色彩饱和度。

面积对比

有些色彩看起来「重」,有些色彩看起来「轻」。而这些轻重就是接下来要提到的面积对比方式。视觉艺术归根结底是二维的,所以我们需要考虑画面中不同颜色的面积关系。画家的经验是先确定色相和明度再来确定面积大小,一般来说:

色相饱和度高、明度低的颜色看起来更重,

色相饱和度低,明度高的颜色看起来更轻。

为了让这些颜色的轻重更加和谐,我们就需要控制画面中颜色的面积比例。

如果颜色很重,那么一点点面积就非常打眼,而如果颜色很轻,就算很大的面积也不显眼。所以轻重的平衡,我们可以通过颜色大小的面积来实现。比如下面这一张图:

色彩知识的人像摄影应用

在了解上述的色彩知识以后,我们现在可以在实际的人像拍摄中展开应用。

而这种关于色彩的应用本质上就是在决定一件事:

「主体色彩与背景色彩的和谐关系。」

在展开之前,我们需要知道一件事:

「人像摄影的背景和主体一样重要,甚至很多时候选对了背景,你的人像作品就成功了一半。」

所以不要因为人是主体,就忽略了背景,背景往往会指引或者衬托出主体的情感。知道这一点以后,我们就要开始从色彩上考量主体或者背景。

「主体的颜色在于服装,背景的颜色在拍摄地点的选择」。

想要说清服装搭配,别说这一部分,就算一篇文章也不够。所以在这里我们仅仅从最基础的颜色讲起。在服装选择上,色彩和谐是一个最基础的出发点。

其实着装的选择,很容易被摄影师忽略,尤其是在日出生活中拍摄。如果你想要给自己的另一半拍摄一组人像,一定要花一点时间从场地和衣服入手去思考一下服装颜色的搭配。当然,在这一方面大多数男孩子可能知识储备较少。我自己就是,我甚至不能区分衣服的款式。所以我们一定要虚心请教学习。而如果你本身就是女性摄影师,服装的选择和搭配会成为你重要的优势,所以一定要花一些心思。

其实不仅仅是服装,一些场景中的道具也很重要。比如花就是人像摄影中最为常见的意象表达。而在花的颜色选择上,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色彩面积对比的机会,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花在画面中的面积较小,那么如何平衡花卉的颜色和整体画面的颜色就需要我们考虑到二者的轻重。

如果你后面进入到进阶的人像摄影,还要学会利用光线颜色增添氛围,大胆使用一些有色彩的灯,这在一些时尚感足的人像摄影中非常常见。而利用这些灯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当然对于人像色彩的实际应用绝不仅仅是这几个方面,但不要担心。我们只要记住一件事:

「在按下快门之前,我们只要花时间去思考画面中的颜色,颜色自然就会成为画面的亮点。」

在色彩学习的这一部分,我特别想引用知名色彩艺术家约翰内斯·伊顿(Jogannes ltten)在《色彩艺术》中的一句话:

学习艺术设计原理并不意味着要被它完全束缚,而是利用它帮助你摆脱犹豫不决和摇摆不定。很明显,鉴于色彩效果的复杂性和非理性的特点,我们所说的色彩原理只是浩瀚色彩世界中的一部分。

所以,最终色彩并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心去观察,从而演绎出属于自己的色彩原理。

能点开这篇文章的人,一定是希望自己可以发现美,创造美。那么你需要知道,所谓的摄影作品,或者是更高层次的所谓的艺术都是一种从客观世界的禁锢中抽象美的过程。所以这些色彩理论,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感受。

并不是说色彩搭配一定要按照这个方式来,而是你可以利用这些方式对客观进行抽象。所以一定要用心去感受色彩,去感知颜色对于这个世界的塑造,毫不夸张地说,色彩不仅是人像摄影的生命力,更是整个摄影的生命力。

重构身体

在评价一张摄影作品时,我们总是习惯于观察它的构图。对于人像摄影来说,好的构图本质上指的是「好的摆姿」。也就是说,模特在画面中展现的肢体和情感状态,往往是一张人像照片的关键要素。而与前两项要素不同的是,人像中摆姿是摄影师和模特共同努力的结果。

每每提起人像,一定会有人说「人像三要素」。的确,拍摄具有表现力的模特对于人像摄影师来说会轻松不少。因为很多时候这些有表现力的模特可以给出感觉参考,摄影师做选择就好。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越是专业的摄影师,越清楚拍摄时与模特沟通的重要性。

在这一阶段,案例的样张大多来自于专业模特的演绎,所以你可以多花点时间观察这些专业模特是如何调度自己的身体。

这一章节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重构身体」。

我们先思考一个关键的问题:

人像摄影一定要露脸吗?

也许你心里很清楚的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但你可能从来没有去思考为什么。在前文中我说:「通过捕捉人物本身的状态,比如表情或者肢体状态,去传递真挚的人物性格和情感状态。」

这是我对人像摄影的定义。而在这个定义中,表情的确是通过「脸」来展现,但是类似于肢体状态等等则是更广泛的概念。而且重要的是「捕捉状态」并「传递情感」。所以这种状态绝不仅仅只是脸部的表情状态。

在漫长的艺术史和绘画史中,对人类的身体有着精神和物质上的多重探索。探索身体,是一种重要的自我认知方式。而探索的方式决不仅仅是透过我们的脸,很多时候我们的身体反而更加诚实。某种意义上,这也是私房摄影或者是更广泛意义上人体摄影的出发点。

结论是,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是我们的「脸」。

手就是一个例子,很多女孩子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手是女人的第二张脸。」

这就是在说,我们可以透过女人的一双手,来窥探出她的生活状态。这完全满足了我前文提到过的人像摄影的定义,通过「手」的状态,去传递「情感」。而这个问题甚至是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如果一张照片甚至是没有出现人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那是否可以是「人像摄影」。

当然可以。

只要你从这一张照片中的某种事物的状态,感受到对应人物的情情绪和生活状态即可。也就是说,不是拍摄「有人」的照片,而是拍摄「关于人」的照片。可能你有一些奇怪,怎么聊人像摄影突然哲学了起来。其实随着你拍摄越来越多,你会发现这个问题愈发重要。而在这里,你先要认识到一件事:

拍摄人像,除了面部表情,身体的每一个部分,甚至是身体给场景带来的痕迹都是你需要关注的点。而且往往正是这些身体的「沉默之语」在帮你完成整张照片的「表达」。

说完理论,我们要回到实践。

景别

对于构图和摆姿,我们要决定的第一件事是:景别。

景别这个概念对于所有视觉艺术都通用,尤其是电影中应用最为广泛。虽然景别有着不同分类,但是本质上无非是人物本身在画面中占据的比例。出于不同的表达目的,我们使用不同的景别。

这里我特别提出一个很重要的人像摄影学习技巧:

从电影中寻找参考。

当我们看电影时,几乎每一个景别都是导演再三思考自己的表达诉求以后,做出的选择。当然不仅仅是景别,电影从用光再到色彩都是极致的考究。所以通过看电影来学习摄影审美是一种「快速的进步方式」。比如每次我看到《燃烧女子的肖像》都会被美轮美奂的画面所吸引,几乎每一帧都是最佳的人像摄影教科书。

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截图

在这张示意图中,如果对应的画面仅仅只是对应框选中的部分,则为对应的景别。

特写

人像中的特写几乎就是尽可能靠近「人本身」,本质上就是模特身体部分的截取。最为常见的就是人物眼睛的特写,或者是身体局部的特写。

在我看来,特写是一种极具张力的情感表现手法。因为一旦使用特写,整张画面就猛地推向观众。而且由于特写中包含的信息并不多,基本上抹去了画面的叙事性质,仅仅保留了情感。比如我们特写模特眼中的一滴眼泪,我们知道她处于悲伤的状态。

因此如果你希望传递最为强烈的情感,那么可以尽情使用特写。但是前提是本身感情足够浓烈,如果本身感情撑不住特写,会让整个特写画面非常空洞。

近景

近景照片可以理解为我们常常拍摄的证件照,截取范围则是我胸部以上。在近景中,人物的面部成为画面的主体。对于人物的面部来说,表情说明一切。因此当我们使用近景时,就是希望通过非常明确的表情来传递画面的氛围。在近景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又由于近景拍摄让人物和观众有一定的距离,情感张力没有特写夸张但依然给予观众足够的情绪传递。

如果你注意观察,几乎所有的证件照都采用近景拍摄。因为近景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全部露出脸部的同时去掉了其它身份信息。当我们看到画面中的近景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人物本身的情绪,但关于他的其它信息一概不知。因此,当你想让观众直接感受到你所传达的情绪,而不受画面中其它信息的干扰,近景就是最好的方式。

中景

中景照片可以理解为我们拍摄的所谓「形象照」,截取范围在腰部以上。在这个景别中,画面中开始出现肢体部分。因此从这个景别开始,除了表情,人像照片中也出现了:肢体语言。

中景是人像摄影中非常常见的景别,这也是很多人拍摄人像时最下意识选择的景别。中景由于出现了大部分身体,所以关于「身份特征」的元素比较多。比如最明显的要素是,可以看到模特本身的着装。一个人着装是最能展现性格特点的要素,所以如果拍摄中景,摄影师就需要考虑更多。

全景

全景照片,可以理解为「全身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露腿」照片。全景照会完整呈现身体,所以此时身体语言就会抢占面部表情的优先级。因此,肢体语言会成为重要的表达方式。比如身材姣好的姑娘希望通过全身照来展现自己的身材。不过全景照片往往画面中的背景元素也开始变多,所以我们需要开始考虑背景。

远景

远景照片一般可以理解为「游客打卡照」。在远景中,我们的画面重心已经从人本身转移到环境中。照片希望可以表达的是谁「在哪里」。我们旅行时,这样的照片拍摄机会最多。拍摄远景照片最重要的是协调模特和风景之间的关系。

在介绍过不同景别之后,在这里需要提到「一组照片的概念」。摄影艺术经过自身的演化,已经逐渐从追求单张照片的瞬时性转为更加注重完整视觉语言的表达性。一个很直观的现象是,在朋友圈发一组照片远比一张照片获得点赞更多。所以对于人像拍摄来说,我们从来都是追求一组人像,鲜有一张人像的创作。

而对于一组照片来说,想要有视觉语言的叙事层次,景别的搭配就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在拍摄景别时重要的思路。以最简单的九宫格来说,拍摄时显然是近景或者中景为主,搭配特写传递感情,再由远景交代环境。这本质上和电影叙事如出一辙,只不过我们要思考的是用「九张图」完成一个连续的「叙事」。

依然从理论回到实际操作,我们需要了解如何控制景别。

不过在说到具体的控制方式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手机上的镜头。今天我们的手机早已经进入到多镜头时代,目前几乎所有主流的手机都已经配备了三颗最为主要的核心镜头,比如 OPPO Reno 8 Pro 的三颗镜头。在之前的操作指南中,我会先讲解镜头焦距的知识,再把手机镜头进行等效转换应用。但我逐渐意识到,这会增加你的学习负担。所以在这里,我直接使用目前手机惯用的倍数关系。

0.6× 对应的是全景、1× 对应的是中景、2× 对应的是近景。不过并不是说,这几个景别就是完全对应镜头倍数,因为不管任何一个镜头我们都可以通过调整与模特的距离拍摄不同的景别。

比如就算是 0.6× 也可以拍摄近景。

但细心的你可能发现,同样的景别使用不同的倍数镜头,人物面部的形态完全不同。而造成这样的因素,就是不同镜头的「成像特点」。

可以简单总结为:

越是广角的镜头,也就是倍数小的镜头,越容易产生画面的「近大远小」透视效果以及畸变效果,画面中的线条会被用最夸张的方式呈现出来。

越是倍数大的镜头,比如 2× 镜头,画面更趋近于人眼的实际效果,并不会产生夸张的效果。

所以对于通俗意义上的人像拍摄来说,摄影师更喜欢 2× 镜头。因为除了超模那些刺激眼球的拍摄手法,大多数普通人还是希望能让自己的脸看起来更正常,而不是「奇形怪状」。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对如何控制景别进行总结:

1. 切换镜头。你和模特的位置不变,通过切换三颗镜头来控制景别。比如你想拍一幅较为正式的肖像照或者是面部表情特写,可以选用 2× 镜头。

2. 控制和模特的距离。我们可以确定一颗镜头以后,通过调整和模特之间的距离来控制景别。一般来说,选择这样的方式更多是你已经想清楚画面的实现效果。比如想要面部扭曲或者是身体扭曲的夸张效果,就可以用超广角镜头尽可能靠近模特。

在选择镜头上有几个重要的建议:

1. 选用手机的光学焦距

我知道很多人使用手机控制景别的方式就是直接放大缩小画面,但这可能是最错误的做法。我们需要知道手机镜头并不是连续变焦镜头,因此只有在对应的焦距上才能够获得最好的画质。而如果直接使用手指进行放大缩小,就相当于把照片中的一小部分裁切后放大,画质会严重下降。

所以最正确的使用方式一定是使用对应镜头的焦距,比如通过点击的方式选择 0.6×、1× 或者是 2×。因为这些倍数都是手机的光学焦距倍数。如果是其它的倍数,比如 1.2× 本质上是在 1× 的基础上进行放大裁切。

2. 不同镜头之间的画质差异

虽然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不同焦距的选择对应的是不同的景别。但由于目前手机技术的限制,不同镜头之间有着画质区别。一般都是 1× 的广角镜头画质最好。虽然随着手机镜头的不断进步,目前不同镜头之间成像素质的差距在缩小,但在弱光条件还是会有一定的差别。

所以如果在「不需要考虑镜头效果」的景别选择时,尽可能使用 1× 镜头拍摄,你会获得最好的画质。

3. 专业模式的强制切换

为了弥补前文所说的画质不足,手机有时会主动帮你选择。比如我们知道 2× 镜头的画质一般较弱,所以在夜间暗光环境下,就算你选择了 2× 镜头,手机也可能为了保证画质,自动选择 1× 镜头拍摄后放大,这并不是某一部手机的问题,大部分厂商都会采用类似的算法。

而此时,如果你依然想「强行选择」2× 镜头完成自己的艺术化表达,对于像 OPPO Reno8 Pro 这样的安卓手机来说,专业模式的作用再次凸显。如果你在专业模式中选择 2× 镜头,手机不会再使用 1× 裁切,而是直接使用 2× 镜头来拍摄。比如在夜晚中拍摄一些大特写,我就会使用专业模式 2× 焦距,再协调曝光。

我自己的风格就是,宁可选择一个低的曝光氛围,也不想要一个「走形的面部」。

模特的姿势

通过景别,我们就已经确定了模特在画面中的位置。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模特的姿势。

不过在展开姿势的分享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件事:人像摄影是摄影师和模特的共同创作。

这句话是在强调,除了个别的特殊用途(比如商业的时装摄影),摄影师的目的是展现画面中的人物,因此如何与模特,也就是你拍摄的主体进行「有效沟通」异常重要。

请一定要把照顾模特的心情作为头等大事。有意思的是,越是亲近的人反而越容易忽视这一点。比如给女朋友拍照时,由于关系已经很亲密,所以我们往往会觉得「没必要担心她」,但这样往往会拍出很多「双方都不满意的」的照片。

比如你觉得自己已经充分掌握了前面所有的知识,比如光影层次细腻,色彩生动传神,正想要和女朋友炫耀一番,但她可能会说:「我的脸好大,腿好短,不好看。」

我知道这时你一定会觉得受挫,并认为她不懂艺术,但这还真的是你的错。因为对于人像来说,人物的肢体呈现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任何一张人像,决定最终氛围的都是人物本身。而且退一万步讲,人像摄影最终是展现画面中的本身人物,她的看法一样重要。

千万不要认为摆姿是模特自己的事。

很多摄影师认为摆什么样的姿势是模特自己决定的,甚至当模特不会摆姿时还会责怪,这完全是错误的。对于一张人像,模特的摆姿不佳本质上依然是摄影师的「指导不佳」,真正厉害的人像摄影师一个重要的技能就是「调教模特完成摆姿」。所以下面的内容,是给模特看的,更是给每一个想要拍好人像姿态的摄影师的参考。

眼睛

人像摄影中,没有比眼睛更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你的画面中出现眼睛,所有人都会第一时间看向眼睛。而一个人所有的情绪故事,眼睛都是第一载体。所以一定要第一时间为「眼睛」做决定。

当拍摄眼睛时,最直接的两个选择就是「直视画面」或者「望向画面其它方向」。

直视画面的力量感更强,情感更加浓烈,而且直视画面会有一种最直接的「对话感」。也就是说,一旦直视观众,那么观众会被自动「拉入到画面之中」,成为这场对话的一部分。

而望向画面其它方向时,观众不再是参与者,而变为了观察者。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是选择是否直视镜头的重要判断。如果你想要让模特望向镜头之外,就一定要给予一定的假想空间,让观众清楚这种「望」的意义。

注意眼白和瞳孔的面积呈现差异。比如当我们的眼睛望向画面以外时,模特可能瞳孔转动,留下大量的眼白。所以摄影师一定要注意下,可以让模特稍微转动一下眼睛,平衡一下。

尝试寻找眼神中的光点。我们经常会在一些制作精美的影视剧中,不管什么场景演员都有眼神光。就像成语说的那样,炯炯有神。所以如果能够找到合适角度出现眼神光,也是重要的眼神表达方式。

面部

当我们考虑整张脸时,我们需要开始注意形状。不同的人面部形状完全不同,有椭圆、方形,甚至三角形。不同脸型在光线下会呈现出不同效果,所以在拍摄时我们需要根据情况调整模特的面部角度。

我知道你一定无数次听说过模特表达:「希望可以让脸显小一点。」

本质上,就是我们通过调整让脸的面积更小一些。光线是一个非常好的隐藏方式,比如说阴影的呈现角度:

如果你想要自己的脸显小,那么镜头可以从阴影一侧拍摄;

如果你想要自己的脸圆润一些,那么镜头可以从高光一侧拍摄。

除此以外,我们可以通过向后收下巴,让整个面部的视觉面积减小。所以我与模特沟通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收下巴。」

头部在画面中的位置也是需要注意的。一般来说我们会避免模特的头出现在画面的二分之一处,画面背景比较空时尤其如此。

一个很重要的提示,人的脸并不是完全对称的。对于很多女孩子来说,左半边脸和右半边脸会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很多女孩子都会有「自信一侧」。所以要么我们擅长观察,可以注意到模特哪一侧的脸更上镜。不过我的建议是,直接询问模特本人。

没有比模特自己更了解自己哪边脸更好看。就算你自己的审美和模特本人相反,我也认为你应该听从模特的建议。因为使用自己的「自信一侧」出镜会让模特本身更加自信。这可以让模特有着完全不同的状态。所以开拍之前,一定要弄清楚模特的哪一侧的脸更美。

肩是一个人精气神的体现,而对于女性模特来说,肩膀是气质的展现。

我们可能听到过类似「直角肩」这样的说法,但是实际上如果只是单纯的「90 度」并不美,真正视觉上优美的肩膀是充满曲线的。而一张人像,通常来说我们希望它是充满生命力的,所以需要一个「向上的力量」。

所以对于肩膀的调整我们需要一种向上的力量。

是具象的向上,比如姑娘们可以通过提起肩膀,让肩膀获得一个波浪形状的线条。

而需要说明的是,在肩部的区域,本质上是三点的均衡,分别是两侧肩膀以及下巴。这三点组成的三角形是否优美是关键。尤其是肩膀和下巴的呼应关系,一个最为简单也最有效的方式是:

用下巴尽可能的去和肩膀互相靠近,你会看到一些专业模特经常会采用这个姿势。

手也有表情,这被很多人所忽略。但这里我们所提到的手,是两个层面上的视觉语言。

首先是「手势」,想象一下,画面中如果一个人的手紧握,那么我们就知道他要么可能紧张要么可能愤怒。而如果画面中出现多个不同的人,那么如果多人之间的关系亲密那么大家的手可能就会产生肢体接触,如果大家是第一次见面,那么手可能会紧紧贴在自己的身体上。

不过在给摄影师拍摄时,除了特定的情感表达,我可并不建议你的手紧紧贴在自己的身体上。如果你是一名摄影师,一定无数次对模特说:「手自然一点。」

相信我,作为一个模特她在拍摄时思考的并不比你少。所以不要向模特提出所谓「自然」的要求,最好是直接给出动作指令。比如「可以把你的手托着你的下巴试试。」

而归根到底,所谓的「自然」就是做符合场景特点,并且不突兀的动作。

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是,如果模特真的不知道手放在哪里自然,就给她一个道具。因为这就相当于从无实物表演进入到直接的「对戏」,只要你道具选择得当,模特自然就会「入戏」。最为常用的莫过于拍摄时搭配一些鲜花,尤其是女性模特,她们对鲜花的美异常敏感,你会发现她们非常适合与鲜花对话。

拍摄时,注意尽量避免展现手掌,而是尽可能地展现手背。手掌在外很容易破坏美感。以及尽可能让手臂和身体之间有一定的缝隙,如果是紧贴身体,会显得紧绷。

另一个层面就是手的纹理,女孩子可能都会注意到一件事,手可能比脸更容易暴露年龄。

由于手是我们与这个世界互动的重要部分,它会留下诸多痕迹。所以手也是除了眼睛以外最常见的特写画面。这其实就是我们前面所说,人像并不一定有人,也不一定露脸,一切与人有关的痕迹,都可以是人像。

对了,如果是进阶人像创作,指甲也是重要的「视觉焦点」。大部分男性摄影师很容易忽略指甲,但颜色突出或者是造型不常见的美甲会让照片的氛围割裂。所以,如果纯粹从创作的角度出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美甲。

对于很多摄影师,甚至是模特来说,可能更在意的是腿长,但是实际上腿和肩膀一样,重要的是展现曲线。

我想,「向上仰拍显腿长」这个知识随着在社交网络上的普及已经人尽皆知。但是我在这里需要提醒一下,向上仰拍很容易面部变形,尤其是超广角拍摄,一定要注意调整。

双腿交叉可能是大家都熟知的另一个知识点。双腿交叉会让腿更加协调自然,如果我们双腿笔直站立,是需要身体肌肉控制,呈现的状态不够放松。而简单的双腿交叉,可以让我们画面减少直线,多曲线。

不过对于腿部拍摄来说,有一种构图千万不能做:切脚。

不仅仅是切脚,其实在人像拍摄中,切记「切掉」关节,因为这会引发强烈的不适感,给人一种残缺的视觉感受。

所以不要只想着美感,这些「忌讳」千万不要犯。

对于摄影师来说,和模特沟通动作最好的方式是「动作演示」而不是「语言描述」。如果你只通过语言告诉模特应该怎么摆姿势,很容易产生「误差」。最基本的一点是,由于摄影师和模特是对立站位,所以两人的相对左右都不一致。你说向左转动,模特可能向右转动。所以不如自己直接站到模特的位置上进行示范。

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如果你都不好意思做出同样的动作,模特就更不能自然。

调整模特姿势,本质上是通过视觉技巧展现身体之美,所以一定要注意模特的心理感受。

归根到底,对于人像构图和摆姿是一种美学经验积累。所以一定要多观察,在看到一张好看的人像时,注意一下姿势的线条,尽可能地模仿。

不过也有捷径,如果你遇到一次很重要的拍摄,但对自己的摆姿设计不自信,就花点时间收集一些你喜欢的姿势照片,现场让模特模仿。让抽象变具象,是一个节省时间成本的方式。比如在这一整个部分中,我选取了一些专业摄影师在时尚大片中常见的摆姿设计,它们都是非常好的学习范本。

不过捷径是一时,而自己对于美的观察、思考和积累才是永恒的。

拍摄一个幻梦

人像摄影的清单

摄影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

这句话适用于任何摄影门类,而在人像摄影中更是如此。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拍摄并不始于按下快门那一刻,一组好的人像作品在按下快门之前就已经结束,按下快门仅仅为了呈现结果。

这里可能比较抽象,但又很重要,所以我想花一点时间慢慢说一说。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思考过,在拍摄现场时,模特站在你面前,而此时你脑海中自然开始「想象」一些画面,那么,是什么让我们激发「这些想象」。

我自己的总结是:「审美积累的再总结。」

也就是说,在拍摄人像时,现场的画面会唤起我们对过往的审美经验积累,可能是联想,可能是组合,但无论是哪一个都是在我们审美积累基础之上的演绎。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画面,不同的摄影师拍摄结果完全不同。

是审美经验不同造成的结果不同。

我们知道审美积累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浸润,所以对于任何一次新的拍摄「再总结」就成为了关键。而这种再总结,往往并不是在按下快门才进行的。

所以,专业的摄影师都会说「摄影项目」,而不是「一次拍摄」。

是的,项目。

我希望从这以后,你在任何情况下拍摄人像,都要用项目思维去对待。一旦你接受了这个设定,将会有更加系统的拍摄能力,而你的拍摄体验也会与以往完全不同。

所以在这里我会把本文中所有人像摄影师的项目策划经历进行总结概括,提供一个具有广泛参考意义的人像拍摄流程。

灵感

灵感是一切的开始。这种灵感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主动是说,你看过的电影或听到的话都可以成为人像灵感的来源。比如接下来我要提到的宝蓝老师,她的灵感会来自电影,而另一位 Yuuna 老师,她的灵感经常来自于小说。而所谓的被动是命题式,这在商业摄影中非常常见,比如商业时装摄影。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所有的一切都应该从灵感开始。一个人的灵感和审美一样,是一种过往经验积累的展现,而灵感虽然听起来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罕见特质」,但实际上人人都具备。用双囍老师的话说:「灵感就是多看多拍。」

所以,在有了灵感之后接下来我们要多看。

参考积累

人像摄影哪一部分需要花费的时间最长,其实并不是拍摄,是参考积累,也就是灵感环节。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翻看了大量资料,包括数十本人像摄影书籍,和多名人像摄影大师的访谈。因为我知道,个体是有局限性的,我们需要从他人的审美和经验中总结。

所以当你确定一个灵感之后,一定需要围绕这些灵感去收集整理资料。比如我们决定拍摄一组色彩风格明确的人像作品,首先你可以去研究一些以色彩风格著称的摄影师。如果时间充足,这种探究可以扩展到绘画甚至是音乐这些更广的领域。

这种参考积累在一开始是极难的,受限于每个人的知识阅历不同,接触的知识层级不一致,这种难度也因人而异。以我自己为例,我自己的审美基础几乎为零。所以一开始仅仅是网络上搜索的碎片化信息,对我来说帮助也很大。不要认为艺术是抽象的,一切就是自然而然。实际上,纵观整个艺术史,更是一部严谨的科学史。

文艺复兴的大家们,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

最后的参考积累会输出为一个参考方案,而我们后续拍摄都需要以这个参考方案为指导。

规划

规划就是做决定。

你需要决定天气,

你需要决定模特,

你需要决定着装,

你需要决定妆容。

而所有的这些决定,就是以参考方案为基础。比如我们拍摄一次浓烈的色彩情绪作品,我们就需要对不同的色彩进行归纳总结。而这个表达主题,就决定了背景颜色和服装的颜色。比如下面这些作品,你会发现服装的颜色对于人物有着明显的氛围提升。

这些颜色可不是到拍摄现场以后临时的决定,而是精心选择以后带到拍摄现场。这就是为什么专业摄影师的作品看起来一切都很和谐。世界本是无序的,看似所有的和谐背后,都是人类的意志抗争。而对于人像摄影师来说,这种抗争就是在开始拍摄之前,就做好所有的拍摄准备。

进入下一阶段,就是具体的拍摄。而在此时,我建议你尽可能的把一切「都落在纸面上」。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一定要用各种方式把自己的参考和拍摄计划记录下来,因为当你真正进入拍摄阶段,高度集中的精神会让你大脑集中思考,从而遗忘一些细节。

而细节是魔鬼。

拍摄

摄影师就是拍摄现场的导演,还是纪录片导演,因为你需要「随机应变」。真实的拍摄现场,会发生任何事。所以这就需要摄影师能够在现场组织和「导演」一起。

所以对于摄影师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就是调度。

双囍老师的拍摄现场以自然光为主要光源,光线时刻都在变化,而她不仅能够快速地决定拍和不拍,还能够利用现场陈设进行改造。就这样她总是能在合适的时间拍摄到合适的照片。同样的情况也在宝蓝老师的拍摄现场有所体现,她的自拍拍摄选择总是能够把光线和着装结合得非常美妙。

很多人把这种能力归结于天赋,但是实际上当天拍摄的场地双囍老师已经拍摄过数次,而她拍摄这种类型作品的经验,只能用 10 年这样的时间单位来概括。

是的,或许她们具备这种天赋,但前提是:

足够的练习,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多拍。

切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随着你的拍摄经验积累,整个拍摄过程就是一次难得的「心流」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敏锐地观察场景、捕捉光线以及沟通对话。这才是摄影真正让人上瘾的地方。

在这次的拍摄学习中,宝蓝老师拍摄结束后画面中的阳光立刻暗淡,照片立刻失去了质感。在我惋惜之时,她说:「这就是摄影最美的地方。」

我想,就是如此。

编辑

提到编辑,很多人会先想到修图。的确,摄影后期我们经常也说后期编辑。但实际上,在后期之前,对于摄影师来说还有一个极其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环节:选图。

我相信在生活中,我们一定遇到过关于「好看与不好看」的争执。比如说你给一位姑娘拍了很多照片,但你会发现你选的图和姑娘选择的图有极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摄影师之间更为明显,假设让两位摄影师从另一位摄影师的一次拍摄汇总中选片,你会发现结果大相径庭。

这是因为,选图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凝练」过程。这其实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文学上的再造句。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单词,我们先要挑出自己想用的词,把它们组织为优美的句子,最后再完成优美的文章。

选图时,一定要有组图思维,在前文的景别部分,我提到组图的概念,而选图就是这最后一步。我们可以带着叙事线索、景别选择来进行挑选。不过我建议在选图时一定要参考模特的建议,尽可能「求同存异」。尤其是给身边亲近之人拍摄具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时,更是如此。

每个人对于照片的解读不一样,美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对你来说一张不好看的照片,可能对模特是一次难忘的回忆。

综上,就是一次人像摄影的流程。几乎所有的人像摄影,就算是随机捕捉的街拍人像,某种意义上也是这个过程的删繁就简。

我知道,这套流程会让每一个看到这里的人产生疑问:「这些看起来更像是专业摄影师的工作流,普通人需要吗?」

我想从两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专业的工作流是效率和效益的经验总和。也就是说,虽然看起来麻烦,但实际上如果不按照这个流程做,反而更麻烦。

比如对于人像摄影来说,如果到了一个自然场景,你的着装却是牛仔裤配字母 T 恤,那怎么拍都是「游客照」。而只要你在出发之前,花点时间去了解,也就是用前面提到的「参考积累」阶段的知识去收集一些信息,就会找到更符合这个场景的服装搭配风格。也就是说,就算是一次旅行拍摄,上述的流程依然适用,甚至缺一不可。不是到了景点才决定拍什么,而是准备好一切再到景点去。

其次,每个人都是普通人,但每个人都该追求不普通。在我身边已经有无数的人,她们最后所拥有的成就是追求不普通。比如 Yuuna 老师原本的工作是行政助理,而她厌倦了这样的普通工作,所以毅然决然辞职去做时尚摄影师。

并不是因为她们选择与摄影和时尚相关的行业才变得不普通,是她们本就不甘普通,而这样的人存在于每一个行业。我说这么多,并不是说看这篇文章的人都应该去做摄影师或者模特。而是说,人像摄影是一种改变方式。去让摄影师获得一种创作的成就,去让模特感受一种从未发觉的美。

这不容易,这有些麻烦,但这真的有趣。

与身体对话的私房摄影

在准备要做人像摄影的教程时,我知道私房摄影是避不开的。但提起私房摄影却是很不容易。因为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私房摄影就是「衣服穿得少的摄影」。

而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决定一定要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次私房摄影的拍摄经历,这并不是证明什么,而是想告诉大家私房摄影中美的一种可能性。

其实随着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许多人开始抛弃束缚,正视自己的身体之美。而在最近几年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女性私房摄影师,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双囍老师。我 2016 年毕业,刚开始学习人像摄影时,每每看到她的作品,都会被作品中模特的柔美所感染。

她作品中独特的朦胧诗意,和女性身体的曼妙结合,是一场如梦似幻的视觉体验。所以当我决定写这部分时,我第一时间就想到请双囍老师传授她的经验。

我相信看完这组照片后,你一定好奇画面中这种「朦胧感」是如何制造的。其实很久之前我和你一样好奇,甚至是一度认为这是后期编辑的结果。实际上,双囍老师的做法非常简单:一块暗红色的小纱布。

当你把这块暗红色小纱布放在镜头前,画面立刻就出现了本质变化。你会发现画面不再清晰得可怕,模特的肤质也开始变得光滑。再配合上明亮的光线,一切变得不可触摸的明媚。在这一次的拍摄中,双囍老师就是用 OPPO Reno 8 Pro 的透明壳夹住这一块小纱布完成的。

不过你可不要单纯地觉得只要你拥有了这块纱布就可以完成类似的创作。对于双囍老师来说,纱布仅仅是一种创作形式。更宝贵的才刚刚开始。

细腻的女性视角

这次拍摄的模特之前也经常和我合作,但是当我看到双囍老师最后的成片时,我惊讶于画面中的人,和我以前印象中的她完全不同。

是一种,在我的视野里从未出现的美。

以前看到双囍老师的作品时,虽然每张照片都能看出模特本身独特的女性之美,但是我都会认为是这些模特本身就「具有类似的气质」。但当看到我自己非常熟悉的模特也能散发同样的魅力时,就不得不惊叹于双囍老师的这种独特视角。

在双囍老师的画面中,特写永远透着一种优雅,甚至很多时候镜头会集中在一些较为隐私的部位,但你依然不会觉得色情。因为你只会被镜头面前这种身体之美所吸引。而这种柔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展现:寻找上帝的曲线。

其实在前文的摆姿部分就已经提起寻找身体的曲线,但是现在你应该从双囍老师的作品中,更加感同身受。比如下面这一张图:

画面中,模特裸露出的后背优美细腻,给人以直接的视觉享受,当你更加细致地观察,整个画面中几乎没有任何直线,模特的肩线和腰线,都是动态的曲线。

这样的细腻,在双囍老师的作品中比比皆是。所以,让身体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曲线美是私房摄影的必修课之一。所以,我建议男性摄影师一定要多多阅读女性摄影师的私房作品,当然我并不是说男性没有自己的审美优势,而是像双囍老师这样细腻的女性视角,会给你完全不同的启发。

当问到自己是如何做到这样的视角时,双囍老师说:

因为我只拍女生,拍了八九年,久了之后,看到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很习惯性的观察她,她的肩膀好拍,她的锁骨好拍,她的左脸好拍、右脸好拍。

包括看到一张图的时候,你会分析这个光从哪里来,那个光从哪里来,这个配色是怎么样。当你看到足够多的时候,其实在你的脑海里面已经形成了概念,所以当你拿到一个场地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进入状态,脑海里会想到那张图。

关注细节

由于男性平时较少接触妆发,自然这些细节就会游离于视线之外。但是实际上,女孩子们对于自己的妆发会有着极高的关注,而双囍老师也非常细致的注意到这一点。

比如她会注意唇色,在模特的唇色因为长时间的拍摄出现一些瑕疵时及时补妆。

另一个让我感触很深的例子是对于头发的处理。在这张画面中,模特的头发处理得自然且成了画面中美的一部分。但这样的效果可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双囍老师用手一点点地对头发进行打理和摆放才完成的。坦率地说,我自己的潜意识里是完全不会有这样的拍摄角度,因为我主观认为散乱的头发让画面没有秩序。但是,双囍老师让我意识到,没有秩序可以创造秩序。

这种对于细节的关注,贯穿于双囍老师创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

比如她会有一个异常庞大的服装库,在拍摄现场她会邀请模特尝试不同风格的衣服。有几套衣服,在模特上身以后,完全展示出截然相反的气质。

比如在开始拍摄之前,她会对模特提出一些细节上的要求。比如指甲要尽可能处理干净,需要携带哪些必需物品等等。这些细节都保证了画面最终呈现出的氛围,不会被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所打扰。

私房摄影中,让模特进入状态是一件见功底的事,而我想双囍老师正是对于这些细节的照顾,才能尽情演绎自己的风格。

拍摄状态

双囍老师是一个性格直爽的人,和她聊天的过程非常愉悦。但是一旦进入拍摄,她的状态会完全转变。

在和模特沟通的过程中,她很好地把握了一个「只有模特听得到的音量」。而且和模特沟通的每一句话都语调温柔。真的宛如闺房中两个私交甚好的姑娘在窃窃私语。我能明显感受到一旦开始拍摄之后,双囍老师的专注。

而这种温柔和专注会极大地感染模特。由于私房摄影有其一定的「破除道德束缚」,所以模特本身很容易「紧张」,或有一些「害羞」。但是双囍老师的拍摄状态,可以让模特异常放松,甚至开始「不那么害羞」。

所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她的作品中,每一个模特都看起来如此舒展和自然。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我听到双囍老师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轻轻地呼吸」。

这给我上了很重要的一课。我过去拍摄人像中,也许会注意到模特的整体动态变化,或者是情绪变化,但从没有注意过「呼吸状态」给模特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拍摄一些特写时,的确在呼气和吸气两种情况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

从双囍老师的创作过程中,我获得最大感受就是:人像摄影,人是最重要的。

这虽然听起来是一句废话,但却是需要我之后去践行的真理。我曾经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这样一句话,我说:

男孩子们追着手机品牌的 CEO 们问什么时候两亿像素,女孩子们刷着闲鱼淘着 CCD 和复古 DV,问就是朦胧的模糊美。

说这句话,是因为在人像摄影中,男性和女性关注的细节往往相反。而作为男性摄影师的我,在拍摄时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所谓的技术正确上」。我在乎光线、在乎构图、在乎追求最好的画质,但是往往忽略了模特的内心感受。

但是双囍老师这样的女性摄影师,她更能敏锐地捕捉到,对于女孩子来说,在镜头中看起来美,远比画面中的其它要素更重要。

所以在她的作品中,你会发现画质并不需要绝对清晰,构图甚至可以简单直接,但是画面中每个姑娘的状态,都释放出一种专属于人物自己的光。

总结来说,如果你想要尝试一次私房摄影,一定要尽最大的可能去关注模特。用细腻的视角、足够多的细节、专注的状态去进行拍摄。

在私房摄影的最后,我特别想用一句我很喜欢的《编辑部的故事》里,李冬宝的一句话来总结:

「裸体一旦成为艺术,便是最圣洁的;道德一旦沦为虚伪,便是最下流的。」

与君共勉。

自言自语的自拍人像

在开始这一个章节之前,我可能需要花一点时间来和你探讨一下自拍的定义。

自拍,顾名思义是「拍摄自己」。这是在说,这张摄影作品中包含了摄影师本人。但这里包含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自拍是不是一定要摄影师亲自按下快门。

比如一位摄影师自己安排好了画面中的一切,走到镜头前,让另一个人按下快门,这个作品是否还是自拍。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这依然算作自拍。因为本质上来说,自拍的真正含义应该是摄影师让自己的身体成为了画面中表达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摄影师在作品中凝视自己。

而摄影师宝蓝老师就是我遇到的最有趣的自拍摄影师之一。

本篇文章中很多作品,都是她使用 OPPO Reno8 Pro 完成的自拍作品。

关于自拍,她是这样描述的:

很多时候自拍只是因为我不想要浪费当下的一束光、一处美景、一个创意,到了后来我发现这样做无意中帮我实现了很多创作的诞生。很多人以为摄影师自拍是因为自恋,其实很多时候那个「我」已经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我去述说了什么样的故事,利用了怎样的光影,「我」只是画面中的模特而已。

就像我喜欢的美国摄影师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很多时候她的作品之中,她阐述了她的各种观点……比如世俗认为女性应该是美的、没有皱纹、没有岁月的痕迹(至少各种各样的杂志、广告、影像在传递这种信息),其实这些东西或多或少地给女性带来很多不安全感和焦虑……而一些艺术家,例如她,就会用自己的手法向这种世俗眼光投以嘲讽和不屑,所以她经常在画面中扮丑、扮老。

我觉得她的自拍作品就像在向世人道出自己的观点,没有人能永垂不朽,也没有人会永远不老。

宝蓝老师提到的辛迪·舍曼是近代艺术史上一位重要的女性艺术家,自拍是她的表达方式。

在和她的创作过程中,我看到了一种「创作的倔强」。因为从头到尾她需要自己完成所有的事情,主要的步骤有:

选定光线、选定场景、选定服装、选定配饰、进入场景试拍、回看并再次尝试、最终拍摄。

实际拍摄时,由于自己无法看到画面,所以需要不断尝试,才能获得好的结果。单是这个反复尝试的过程,我相信就已经劝退许多人。但是宝蓝老师乐在其中,当拍到自己喜欢的画面时,她会表现出一种很高涨的情绪。

不过既然是手机摄影,好处就是手机有前置摄像头。而这一点也让宝蓝老师,相对于相机有了极大的创作便利。比如下面的几张照片,就是她使用手机前置摄像头拍摄的。

由于可以直接通过摄像头看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不仅提高了拍摄效率,还更容易获得良好的拍摄状态。

不过在这张照片中,需要和大家探讨一件很重要的事,关于美颜。

因为在这几张前置摄像头的作品中,都有轻微的皮肤美化处理。而提到「自拍」,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和「磨皮滤镜」联系到一起。但实际上,皮肤的美化处理对于人像摄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再厉害的人像摄影师,尤其是时尚摄影师、写真摄影师们无不例外都会关注肤质。

归根到底,是美化的程度。

目前几乎所有的智能手机都是可以调整美颜强度,只不过一般来说很多手机的默认美颜效果都比较强,所以在使用之前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适当调节。

比如 OPPO Reno8 Pro 的美颜界面,我们可以直接通过滑杆调节。

对于宝蓝老师的自拍,我认为有几点经验特别值得学习:

1. 注意观察窗子的光线

宝蓝老师很擅长使用窗户的自然光,因此她能很敏锐地观察到光线的强弱与冷暖,并以此来搭配。而正是这种对于光线的理解,我们发现她的作品中有着非常明确的光线氛围,光的方向和力度都一目了然。所以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开始自拍,不如先从观察并捕捉家中的光线变化开始。

其实关于窗子光线的使用,前文已经给出建议,而宝蓝老师的作品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例。

2. 注重审美积累

和宝蓝聊到「审美」时,她曾经多次提到通过「电影获取灵感」。她甚至是还写过一本书,就叫做《电影感人像教程》。除此以外,积极寻求不同的艺术门类也异常重要。油画、服装设计甚至是工艺美术,都是摄影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信你一定会被宝蓝老师作品里这一只只超现实的小蝴蝶所吸引。这些小蝴蝶并不是后期加上去的,而是真实的蝴蝶标本。在看到这些小标本时,我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生命力量,这让她的作品厚度多了几分。

3. 一个简单的遥控器和支架

如果你真的对自拍感兴趣,那一定要购买一个关键的小道具,这就是「遥控蓝牙快门」。这东西一点都不贵,但是在自拍中可以极大地解放双手。这就意味着手臂不再一定是出现在自拍画面中的前景,你可以把自己安排在画面中的任意位置。

简单的遥控器可以释放出完全不简单的画面,本章展示的所有作品都是宝蓝老师使用蓝牙遥控器拍摄的。当然你也可以让你身边的人帮你按下快门,比如自己的另一半。只要是你主导的画面,你就是摄影师。

一个小的三脚架也很有帮助,这样可以有人帮你固定机位,获得更大的创作自由。一开始你并不需要一个很贵的三脚架,哪怕是一个自拍杆都可以。

在提到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时,宝蓝老师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喜欢我自己的一张自拍《后翼弃兵》,它是我看了美剧之后所产生的灵感。故事里的女主角本来是一个孤儿,但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她爱上了国际象棋,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使命感,她在成长过程中其实一直在跟别人竞赛,也是在跟自己在「比赛」,所以她会在夜晚自己躺在床上在天花板自己跟自己下棋。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所以我在画面中创作了「一人分饰两角」,自己跟自己下棋,而棋子在「我们」的周围飞舞。我觉得我在我的成长中,「摄影」也是如同那个女孩的「象棋」一样,给了我方向和力量。同时,我也是一直在跟自己「比赛」的那个人,毕竟我们一生中最大的对手其实是自己。

自拍的有趣之处,就是「和自己作对」。

时尚摄影的窥探

Yuuna 老师从事摄影的契机我觉得对于很多人都有参考意义。但是在展开以前,我需要讲明为什么要在这里提到时尚摄影。我知道点开这篇文章的很多人的想法一定是:

「想给自己身边的人拍一些好看的人像」。

而就算你想要成为一名人像摄影师,也一定会觉得「时尚摄影」有些遥不可及。但事实上,恰恰相反,从我的学习和从业经历来看,时尚摄影对于普通人尤其是普通人的人像摄影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也就是说,你也许不需要真正的从事时尚摄影工作,但是你却可以从中学到许多。

比如在前文的颜色理论部分,我们大量的样张都来自 Yuuna 老师的摄影作品。因为对于色彩的理解,没有比这些长年与色彩为伴的摄影师更为透彻。不仅如此,我很喜欢她对于时尚摄影的总结:

时尚摄影对我来说是艺术商业等多种摄影流派多元融合的一个领域,它的发展和当下的科技、艺术、审美观的发展紧密相关。它不断在进化,并且融入了最先锋的一种生活态度。所以平时了解不断更新的世界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们帮助我拥有了更大的表达方式和空间。

也就是说,其实时尚摄影离我们并不远,甚至是就来自于我们熙熙攘攘的生活。

通过观察 Yuuna 老师的拍摄过程,我觉得我们有几个重要经验值得借鉴:

1. 音乐很重要到现场

以后 Yuuna 老师和模特沟通的第一件事就是:「你有没有喜欢的歌单。」

是的,音乐非常重要。我们自己每一次拍摄人像时,一定会随身带一个小音箱。而音箱几乎已经是大大小小的拍摄现场中的必备设备。音乐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让模特尽快进入一种放松的状态。当人们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自然会心情愉悦。所以下次你的模特肢体不自然时不如试试这个方法。

2. 注重颜色的氛围

这一次创作中,Yuuna 老师的创意点基本都围绕颜色进行。正如她自己所说:

颜色可以帮助我们表达心灵深处的一部分,拥有当下的语境、文化的表征和意义。这一次的创作想通过颜色变化来塑造不同情绪的画面,而光影游戏的过程,想让大家对拍摄过程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了解到摄影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在布置背景时,一定要考虑到颜色本身的张力,去尝试前面所分享的颜色理论。

3. 丰富的视觉道具

下面这张照片,画面中「四分五裂」,模特身上不同的部分以一种分割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是一种风格浓烈的表达方式,它很好地诠释了时尚摄影中,让人感到「不安」的部分。其实这种风格并不需要复杂的后期,你需要的仅仅是几块特别的玻璃镜片。

就算你没有这些镜片也没有关系,生活中很多物品都可以实现类似的效果,比如说透明的玻璃杯。当我们把透明的玻璃杯放到镜头前去拍摄,你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画面。

4. 通过摇晃手机获得模糊画面

在拍摄现场,Yuuna 老师最常见的一个动作就是轻微晃动手机。一开始我以为是因为手机出了什么问题,后来才发现原来她是通过晃动让画面出现一些「模糊的动感」。某种意义上,正是这种模糊的动感,让整个画面的张力十足。尤其是配合上模特肆意的动作,让模糊的照片比很多清晰的画面更有韵味。

其实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探索:

「画质是否是摄影追求的目标之一。」

我想对于今天的影像器材的发展,想要拍摄出一张「技术清晰」的照片并不难。难就难在拍摄出一张「审美清晰」的照片。比如在 Yuuna 老师的拍摄过程中,一些我认为画质不够纯净的画面,她却说这些画面具有一种「胶片感」。而事实上,对于这些照片可能画质不够纯净反而是优点。

比如下面这张照片,类似的场景和构图:

从技术上来说,它模糊,不清晰,更不是什么高像素,但它却也很美。所以,不要过度追求所谓高画质,更高的像素、更锐利的画面、更清晰的边界大多数时候可能只会让你的作品:

「丑得更加清晰。」

除了 Yuuna 老师的作品以外,我认为她的摄影经历也值得每个对摄影有兴趣的人参考:

很小的时候我爸就随身带着一个海鸥相机,从我记事以来家里所有生活和活动的照片都是他拍下来的,从小我就受他的影响,对相机和拍照特别好奇。读书期间我就很喜欢美术创意类的课外活动,对我来说是一种热爱在内心不断发酵。大学毕业之后我迷茫了一段时间,直到 2013 年我才确定自己人生不能没有摄影和艺术,也是那个时候才拥有了自己的相机,开始自己的摄影事业。

之后我也非常顺利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了商业摄影的领域,工作到 2017 年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瓶颈,放弃了当时比较稳定的摄影工作,成为独立摄影师,并且在之后的几年开始游学并开展我自己的艺术项目拍摄,也是那个时候开始与品牌和杂志有了时尚拍摄的合作直到现在。

我之所以和大家分享这段经历,是想说很多人今天对于手机摄影依然存在着偏见。似乎手机摄影都是小打小闹,而如果你认真对待,又好像有一些「小题大做」。

但摄影的开始,往往都是对于世界的好奇和生活的表达欲。在过去,一个摄影梦需要从一个相机开始,但现在,一个摄影梦,因为手机的存在可以随时开始。

就算是看起来专业的时尚摄影,手机也有一席之地。

其实相比之前的技巧,我认为和三位人像摄影师的对话才是这篇文章最宝贵的地方。不仅仅是各位,包括我自己能够亲自跟随三位老师完成创作,都是受益匪浅。

这三位老师在各自的领域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和实践。虽然风格不同,但在某些方面她们有着出奇相同的特质。

比如专注。比如和模特沟通时的真诚。

这一部分,我特别想用 Yuuna 的一段话来总结:

未来的摄影,相机越来越小,手机影像质量也越来越高,最终创造力将会胜出。

我们要发掘我们自己的创造力就需要去发掘自我,摄影和艺术没有什么死记硬背的公式和法则,更多的时候需要在看完后去正确理解,我们的生活方式、看过的东西、人生的经历都是我们已经拥有的知识,只需要一点点的学习,学会把这些东西为我所用,形成我们自己的体系。

这样在未来的创作中,就可以用更多样更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自由去通过影像表达个人生活在世界上的态度。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在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去和大家分享不同摄影师的创作过程。与器材、技术相比,最终限制我们的是创造力。所以这些不同摄影师的视角,才是让我们受益终生的东西。

后记

拍照是最简单的方式,称不上艺术。

拍照也是最艺术的方式,正如当今照片中的像素概念一样,每一张不同的群像汇集成为了时代的肖像。

时间似亘古长夜,直到 1839 年之前,像的数量依然屈指可数,但时至今日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或者是为他人造像,这是手机摄影时代光辉岁月。

希望这一篇文章能帮你做一张像,让所爱之人铭记,以及更重要的,不让自己忘却。

致谢:

感谢本文的编辑 Nerd Du,修改我的文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他让这篇文章至少「读起来不错」。

感谢本次所有拍摄的制片 Irene,她是这篇文章能够顺利上线的坚强保证,当然也是我一切写作的缪斯。

感谢 Jamie ,我们团队的摄影师,部分照片来自于他的拍摄。

感谢本次参与的所有摄影师,尤其是:

双囍老师,

宝蓝老师,

Yuuna 老师,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https://www.raildoor.com
本文地址:https://www.raildoor.com/roster/3464.html

本月热门文章

实时为您提供最新体育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21-2022

ICP备案号:渝ICP备2022011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