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分类:
热门球员:
返回
龟兔体育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首页 > 体育知识

中国女排的奋斗历程( 望岳谈丨“女排精神”是怎样炼成的,请记住这些历史时刻)

体育知识 发布时间: 龟兔体育 归档

在此前闭幕的2019年女排世界杯比赛中,中国女排十一场比赛全胜,成功卫冕。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夺冠队员代表,总书记回忆道:“38年前,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时,举国上下心潮澎湃,亿万观众热泪盈眶。中国女排‘五连冠’,万人空巷看女排。”

几十年来中国女排的砥砺前行,女排精神是如何凝结而成的,女排运动又在祖国大地上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呢?

排球运动落地中国——属于青年人的运动

排球运动诞生于1895年,是融合网球场地和篮球球胆发明的一项新运动。因而,排球运动具有队员剧烈接触少、球的滞空时间长等特点,相较于足球、篮球、橄榄球等团体项目有更好的群众参与度,很快被用于青少年体育教育中。随着二十世纪初中国引进西学,排球运动开始在国内青年学生群体中传播开来。

1913年起,参加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中国代表团组建了排球队,但这时排球比赛只设男子组,直到1924年前后,远东运动会和当时的“全国运动会”才分别增设了女子排球项目。在赛事的促进下,我国到1930年时已组建13支省一级女子排球队,排球运动——尤其是女子排球运动广泛流行。周恩来于1919至1920年在南开大学就读时,就曾是学校排球界的主力选手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排球比赛成为根据地延安的主要体育活动之一,几乎每天晚上都有各学校、机关、部队组织的排球比赛,排球场遍布延安。

早期排球的上场选手较今日更多,规则由16人制、12人制一直改革为9人制,这一时期球场上运动员的站位是固定的,按得分轮换位置,接球、传球均不跑动,对球员间的团结协作、默契配合要求颇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女子排球事业“站起来”

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部分西方国家持续阻挠新中国参与1956-1976年的五届奥运会,刚刚“站起来”的国家和人民尊严饱受侵害。在这样的国际格局下,体育运动成了为数不多的中外对话渠道和国家形象展示平台,在数十年的艰难时期,中国女排事业从零积累,勇担重任。

1951年,新中国正式组建“国字头”女排队伍——国家女子排球队,并在全国范围内改用“6人制”比赛规则。上场人数减少的排球运动较以往有明显不同,首先是场上选手职责划分更加明确,团队配合压力大幅增加,新式选拔和培养体系需要从零构建;其次是接球时通常处于运动状态中,既考验球员的接球、击球技巧,也提升了体能和灵活性要求。中国排球界边学习、边摸索,在短时间内便克服了种种困难,于1953年成功加入国际排联,实现重大外交突破。紧接着在1956年,中国女排参加在法国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先后击败奥地利、荷兰和联邦德国等队伍,获得第6名。在奥运之路持续受阻的情况下,国际排联成员的身份、世界锦标赛的成绩都显得分外珍贵。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女排事业的第一批人才梯队逐步建立,先后有张然(原八一队队员,原江苏男、女排主教练,培养了袁伟民、孙晋芳等杰出选手)、龚亚丽(第一批国家女排主攻手,全国第一位排球学女硕士,长期从事排球科教工作)、袁伟民(原国家队队员,女排“五连冠”时期的国家队主教练,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等一批长期影响中国体育事业的杰出人才涌现出来。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体育运动事业也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女排竞技场一时风起云涌。1964年排球运动第一次列入奥运会项目,日本女排获得冠军,震惊世界。周恩来总理当即邀请日本女排和主教练大松博文来华访问,在国内多地交流切磋,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观看比赛后总结出许多经验。此后国内形势变化,女排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减少,直至1972年,日本女排再次应邀来访,在首都体育馆举行了多年来的第一次中日排球赛,一时轰动北京,这次中日排球赛虽不及“乒乓外交”的转折性意义,却有着相似的历史使命和价值。

由于长期缺乏高水平赛事经历,竞技水平难以维系,国家男子、女子排球队于1974年解散。但20余年间的筚路蓝缕,已为中国女排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改革开放到五连冠——女排精神内涵“富起来”

鉴于体育事业、外交事业和群众感情的多重需要,1976年国家体委决定重新组建排球国家队,并制定了“各省筛选、临时集训”的选材策略,许多五、六十年代培养的排球人才及时回到球场。

然而,中国女排事业实际已经停滞多年,此时她们将面对的,是身高和力量均占优势的欧美选手,以及凭高速、技巧、苦练称霸一时的日本选手,相较之下的中国女排毫无优势可言,处境与乒乓球等传统优势项目全然不同。以主教练袁伟民为代表的女排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特殊化选材、独特战术、科学苦练”等系列策略,并结合郎平等新队员的特点,确定中国女排的未来需要向“高快结合,快速多变”和“全攻全守”(场上队员均可承担攻守任务)两个方向发展,将主要战术目标直接锁定在世界一流强队。此时的女排人非但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向世界强队发出了坚强回声。

1981年11月,中国女排参加在日本举办的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在7场比赛在的前5场均以3-0大获全胜,并在最后两场比赛中缠斗5局,力克美国队和东道主日本队,首次获得世界冠军,“女排精神”一时响彻国内。《人民日报》头版整版刊印《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文章写道:“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邓颖超(时任全国妇联主席)在《体育报》号召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都要学习中国女排精神,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扬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作风,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更快地将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中国女排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作风,也实实在在地折服了对手,日本《排球月刊》1981年第3期评论称:“(中国女排运动员)经过较长时间的配合训练,精雕细刻,已经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她们无论何时都能认真地全力跳起,这是由于平时训练的严格要求。”日媒恐怕有所不知,文中所称的“长时间严格训练”,地点是在郴州基地竹棚馆——顾名思义,是两座仅用43天就搭建起来的竹木结构排球馆,其中一座竟然于数年后被大雪压塌。这已然是当时最好的训练场地,在全国也只有郴州、漳州等个别基地具备,因而老一辈女排人多有一段“竹棚精神”的记忆。

由此直到1986年,中国女排实现历史性五连冠。“女排精神”成为中国体育事业中注定永载史册的口号。在改革开放前期,国内各领域体制面临大幅改革,社会上许多人被彷徨、迷茫的心理笼罩,而一幕幕呈现的女排传奇,极大地激励和感召了身处各岗位的劳动者。《人民日报》在1982年女排世锦赛夺冠后开辟的“学女排,见行动”专栏,一时汇集了国内各行各业工作者发愤图强的事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女排精神”被定格为“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润透社会各个领域,成为国人的一大希望之源和心理寄托,汇聚成“学习女排,振兴中华”这句响亮的口号。

进入二十一世纪——女排精神感召力“强起来”

崛起的中国女排成了欧美和日本强队的“重点关注”对象。古巴、巴西和荷兰等队研究彼此特点,采取凶猛的“男子化”网上进攻战术和立体化的后排进攻战术。同时,连战连胜的中国女排也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内心的沉重思想压力,走入成绩低谷期。体育人纷纷意识到,只有放下包袱、紧跟形势、面向未来,才能重回世界顶尖水平,女排事业旋即启动了改革。

一是加强科学训练。一方面针对国际赛事形势,重点在跳发球、后排进攻和快速进攻方面寻求突破,同时加强对自由人新规则的适应。另一方面以长远的眼光调整阵容,增加新人历练机会,2001年组建国家队时,12名队员中有10人是新入选的。

二是营造良好的选材和训练环境。当身高臂长、大力扣杀成为排球运动的标志,女排队员的科学选材变得尤为重要。选材有赖于广泛的群众参与、良好的场地设施保障和光明的职业前景,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推进的事业。自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至今,我国的体育场馆数量由61万增长到205万以上,女排的主要集训地——曾经只有竹棚馆的漳州基地——在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的关心下,于2000年改造一新,至今仍经常担当国家队集训任务。

随着新人百炼成钢、战术驾轻就熟,在2003年世界杯的赛场上,陈忠和主教练率领的中国女排一举夺回了阔别17年之久的冠军奖杯,史称“黄金一代”。但从长时段来看,中国女排在此后仍长期受到西方强队压制,十余年间未能迈入世界顶尖行列。

2013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女排“青黄不接”的年代,郎平临危受命担任中国女排主教练,目标直指里约奥运会。郎平清晰地认识到后备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她一以贯之地实行“大国家队”战略,大胆启用助理教练、新队员和替补队员参与重要国际赛事,再球场的每个位置都储备了多级人才梯队。国家也在团队建设上倾力支持,截止到出征前,女排国家队拥有7人中外教练组、8人医疗和康复团队以及科研团队。

十年磨一剑,当2016年运动员们抵达里约后,紧随而来的却是小组赛的接连失利。但此时的中国女排已有充分的大赛经验,即便多轮遭遇困难仍然保持不畏强敌的本色,四分之一决赛对阵东道主巴西女排实现惊天逆转,并在接下来的半决赛和决赛接连“复仇”小组赛对手,荣获奥运冠军。

里约的胜利使“女排精神”再次响彻神州大地,与30年前有所不同的是,这次的女排夺冠更能令人体会到逆境拼搏、百折不挠的可贵,宛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排事业乃至各项事业的进展历程。郎平赛后接受采访时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知道有时不会赢,也会竭尽全力;是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尘土,依然眼中坚定。”

走出低谷,重回巅峰,亿万同胞和女排人的默契在几十年来共同经历的起起落落中愈发坚固。管理更加科学了,行政管理部门大力推动体育强国建设,持续减政放权;人才培养更加现代了,联赛赛季设3个转会期,赛事数量和水平稳步提高,朱婷开创现役国手加入境外俱乐部的先河;舆论更加理性了,不再施加苛求每场比赛胜负重压,赛事的战略战术安排亮点频现。显著的变化还体现在球场以外:群众参与更加积极了,女排联赛进入“中超时代”,联赛线上观看人次突破1亿大关,全民健身参与度上升迅速;体育服务更加健全了,新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将中小学体育场馆向全社会开放;体育产业更加活跃了,各地“体育特色小镇”从无到有,体育科技研发水平由弱到强。身处新时代的中国女排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带动了全社会,激励了全民族。

2019年9月14日,第13届女排世界杯在日本开幕,中国女排自始至终的目标——“升国旗,奏国歌”,正是源自女排“勇攀高峰”的精神。第6场比赛,中国队连丢二、三两局,中国队员能够迅速调整心态、稳住阵脚,以大比分扳回两局夺回胜利;第11场比赛开始前一天,女排队员就已经在理论上获得冠军,但踏上赛场,队员们眼中的拼搏之志一丝未减,全程毫不懈怠,第三局以25-12的比分大胜。

中国女排 “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吸引了全民族、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也续写了女排精神的辉煌。

(大众日报客户端特约撰稿:李泰衡,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https://www.raildoor.com
本文地址:https://www.raildoor.com/zhishi/68441.html

本月热门文章

实时为您提供最新体育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21-2022

ICP备案号:渝ICP备2022011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