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分类:
热门球员:
返回
龟兔体育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首页 > 体育百科 > 体操

竞技体操术语有什么特性( 那些年我们做过的广播体操:当年您做的是第几套?)

体操 发布时间: 龟兔体育 归档

“现在开始做,第七套广播体操,原地踏步-走……”

这个洪亮的男中音,相信是很多中国人对广播体操最深刻的记忆。它伴随着我们度过了童年、少年,上了大学,走上工作岗位,你还会经常与这段音乐不期而遇。

“现在开始做,第*套广播体操……”

这个声音是几代人心底里抹不去的记忆。

它伴随着我们度过童年、少年,上了大学,甚至走上了工作岗位,还会经常与这段运动不期而遇。

1951年12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向全国播放第一套广播体操的音乐,这无疑是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动员令——大家一起来做操。这一做就是68年,广播体操也从第一套发展到了第九套。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当年您做过的是第几套广播体操?

从1951年新中国第一套成人广播体操颁布开始,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先后颁布了九套成人广播体操。广播体操的历史是中国群众体育运动的缩影,更蕴含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青春记忆。回首广播体操60多年来走过的足迹,或许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体育的根本宗旨:让更多的人在运动中强健身体。

创编全民健身操的建议,与发展群众体育运动的思路不谋而合

1950年年底,一份手写的报告递交到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内容是建议新中国创编一套全民健身操。打报告的人叫杨烈,当时是体总筹委会的秘书。

杨烈出生在一个富裕的侨商家庭,青年时代就东渡日本学习体操和体育管理。抗日战争爆发后,她毅然中断学业,辗转奔赴延安投身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当时负责体育工作的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总会主席廖承志亲自把杨烈接到北京,请她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出谋划策。

杨烈的报告提交到体总筹委会,她的这个建议,恰好与新中国成立之初,把发展群众体育运动放在首位的思路不谋而合,很快便得到了批准。

参照日本的 “辣椒操”,创编中国的广播体操

创编一套全民健身操,这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到哪里去找专业的体操人才呢?杨烈想起了同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的同事刘以珍。刘以珍是北师大体育系科班出身,曾学过日本的体操,何不让她帮忙?

早在上大学期间,刘以珍就开始做一种“辣椒操”,还曾在全校做过推广。“体育系有一台录音机,还有‘辣椒操’的唱片,每天早上起来,我把录音机拿到操场上做‘辣椒操’,就有同学跟着我做,慢慢人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人。”

刘以珍所说的“辣椒操”,是一种从日本引进的,有音乐伴奏的徒手操。

1928年,日本颁布了第一套全民健身操,这套操是通过广播电台播放的音乐指挥大家一起做。因为广播电台覆盖面非常大,所以全国各地的人都可以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收听广播音乐做体操。日本人因此亲切地把这种体操叫做“广播体操”。

随着来华日本人的增多,“广播体操”被带到了中国。日语“广播”的发音,非常类似汉语的“辣椒”,因此中国人就把这种体操称作“辣椒操”。

“我在师大念书时,教我们体操的都是日本老师。”刘以珍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她的体操老师叫石津诚。“日本的广播体操有5套,厚生操,女子青年广播体操和男子青年广播体操各两套,这些资料我都有。”正是因为成竹在胸,所以创编全民健身操这项任务并没有难住刘以珍。

日本的广播体操动作,不外乎就是四肢、胸背、腰腹部的锻炼。徒手体操的基本动作很多,只要组合起来,能把这些部位都锻炼到,也就算达到了目的。刘以珍根据日本的广播体操,很快确定下了新中国第一套广播体操的基本框架:一共10个小节,总长5分钟左右。

头一节是“下肢运动”,内容其实就是先踏踏步;紧接着第二节叫“四肢运动”,其实就是弯弯腿、伸伸胳膊。这两节算是前奏,主要目的是把身体活动开。从第三小节开始,运动的强度便逐渐加大。第三节“胸部运动”,要求弓步扩胸,继续对四肢进行锻炼。接下来的三节“体侧运动”、“转体运动”、“腹背运动”把锻炼的重点部位转移到腰腹部,其中的“腹背运动”难度最大,动作要求身体前屈,膝关节伸直,双手指尖触及地面。体育出身的刘以珍大概没想到,这个动作对普通人而言还是有相当难度的。第八节“跳跃运动”过后,就是“整理运动”,让人体从剧烈的运动状态逐渐平静下来。因为日本的“辣椒操”是以呼吸运动作为结束的,所以刘以珍也在“整理运动”之后,加了一节“呼吸运动”,整套操就结束了。

刘以珍创编这套广播体操动作顺序的思路,成了以后编操者共同遵守的原则:先由离心脏较远、负荷量较小的上肢或下肢运动开始;中间由胸部、体侧、体转和腹背运动组成,逐步加大动作的幅度和负荷量;然后转入较剧烈的、负荷量最大的全身运动和跳跃运动;最后以整理运动或放松运动结束。

“下肢运动”的文字说明看着非常专业,其实就是原地踏步走而已。

正当刘以珍为编完动作而欣喜的时候,她忽然意识到真正的麻烦还在后头。

编广播体操不是上体育课,做做示范,口头讲解一下就行了,这是要通过出版发行以文字和挂图的形式与全国人民见面的,所以必须有配套的文字说明。

这件事若放在今天,会容易很多。但在当时,广大人民的体育素养很低,对于体育名词更是毫无概念,体育专业发展水平也很低。如何把这10节动作以文字的形式,科学地表述出来呢?

“当时我掌握的体操术语太少了,很多动作说明不知道该怎么说。身体部位的名称、动作的方向,都讲不清楚。”刘以珍说。是叫脖子还是叫颈部?叫肚子还是腹部?叫脚后跟还是踵?是斜着伸直了还是侧上举?是弯胳膊还是屈臂?……当时很混乱。向全国发行,如果不能使用科学统一的说明的话,将来做起操来,一定是五花八门的什么动作都出来了。

刘以珍只好搬来了日本体操术语词典,做起翻译来。

“比如‘振’和‘举’就是不一样的。‘举’是一个很硬的动作,而‘振’呢,是一个摆动的过程,依次经过身体的不同部位。这在编操前我都不是很清楚。”在日本体操术语词典的帮助下,刘以珍总算为第一套广播体操配上了文字说明。于是,我们在第一套广播体操的图解上就看到了这样的解释:左腿举股屈膝,还原;同时右臂向前、左臂向后自然摆动;而后右腿举股屈膝,还原;同时左臂向前、右臂向后自然摆动。这就是新中国第一套广播体操第一节动作“下肢运动”的文字说明,看着挺热闹,似乎非常专业,其实就是原地踏步走而已。

给广播体操配乐的时候,作曲家们经常发出抗议

动作和文字说明完成之后,还要为这套体操动作配上音乐。有人向刘以珍推荐了著名作曲家何士德,何士德曾经谱写过雄壮的《新四军军歌》,请他来谱曲自然合适不过。

但是,让音乐和体操动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的体操专家陆奂奂老人这样解释: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有自己的节奏,而且要非常连贯,但是广播体操动作是分节的,一节和一节之间要有停顿,从配乐的角度讲必须有区别,做操的人才能听得明白。给广播体操配乐的时候,编操的人要求动作做到几分几秒完成,音乐到了几分几秒也必须有一个停顿。

“我们音乐要表达的话还没说完呢,你不能让我们硬停啊!”作曲家们经常发出这样的抗议,但是,没有办法,只能迁就动作。所以,让体操动作和音乐完全合拍,始终是录制工作中最大的难题。中央乐团的音乐家们在给第五套广播体操录音时,愣是录了三四个通宵才完成。而第五套广播体操问世已经是上世纪70年代,时间倒回到50年代,技术设备条件更差,录音难度当然也更大。可惜,第一套广播体操的音乐今天已经难觅踪影。

第一套广播体操挂图上的模特,来头也不小。据刘以珍回忆,她本来想自己做挂图模特,但又转念一想,还是应该找一位男模特,健壮的块头会显得更好看。于是她找到了当时清华大学的老师马约翰。马约翰是中国著名的体育教育家,他有个儿子叫马启伟,小伙子从小就喜欢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发育得很好,身材健美,做广播体操图解上的模特正合适。

1951年1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套广播体操正式颁布了。此时距离杨烈第一次提出创编全民健身操的建议正好一年。

这一天,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卫生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等9家单位联合发出了《关于推行广播体操活动的通知》。12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了广播体操的音乐。

广播体操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这与当时的迫切需要密不可分。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均寿命低到令人咋舌的35岁,婴幼儿死亡率高达20%。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一个简单的入伍体检就把很多热血青年挡在了大门外。

现在有了一套可以强身健体、又新鲜有趣的广播体操,从上到下都很乐于推行。由于广播体操在当时必须借助广播的形式,所以中央和各地的人民广播电台就成了推行的“旗手”。他们纷纷邀请当地教育、卫生、工会、青年和妇女组织共同商讨,组织了“广播体操推行委员会”。一大批“广播体操骨干分子训练班”、“广播体操传授站”、“广播体操推行小组”一下子从各地冒了出来。

1952年6月20日,全国体育总会正式宣布成立。第二天的《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广播体操在全国各地普遍推行》的文章,详细总结了广播体操推广半年以来的丰硕成果。

当时,全国各地已经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北京、天津、上海等40座人民广播电台播送广播体操节目。这些节目每天占用52个波长,总计1205分钟。同时,人民广播器材厂也加班加点,为满足收听不便或收听设备不够完善的地区的需要,先后供应了3800张“广播体操”唱片。

据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13座城市的不完全统计,参加广播体操的人数达到104.8万人;其中以各学校学生参加者最为踊跃,仅北京市统计就有23万学生参加,上海学生80%以上每天做广播体操。

20世纪50年代来访的前苏联诗人吉洪诺夫在一首诗中写道:“……当北京人出来做广播体操,把最后一个梦魇赶出睡乡,城里整齐的小巷大街,一下子变成了运动场。”

上世纪70年代,广播体操一统天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广播体操,几乎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是在它陪伴下度过的。在那个时代,甚至更早时候,随着广播体操音乐的响起,“众人齐做操”的场面蔚为壮观,这种场面,已经深深埋入人们絮絮叨叨的怀念里。广播体操是一种现代身体文化和现代公民政治的一个雏形。在火热的建设年代政府倡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锻炼身体是手段,目标是更好的投入工作。你加不加入群众性的健身运动不是由你个人所选择的,这是革命的需要。对于许多人来说,广播体操更多是一种标志,它提醒着工作,学习时间的开始,提醒人们把自己的身体激活。

2005年3月,引入了游泳、武术、保龄球、射箭、踢毽、健美操等现代体育运动基本动作的《大众广播体操》又一次刷新广播体操的历史。被赋予了鲜明时代色彩的这套操,不知道能不能再次激起人们曾有的全民做广播操的热情。

2010年8月9日起,每天上午10时和下午3时,北京体育广播将会每天播出广播体操的音乐。曾经做广播体操在中国的百姓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健身方式,百万人同做广播体操的景象令一代又一代人难忘。

2013年7月16日,一段广播体操视频走红微博[1],主体是一群中国留学生,在英国白金汉宫前的广场上,做起了最具中国特色的广播体操。留学生们和着口号开始“伸展运动”,做起了广播体操《时代在召唤》。

历史回顾:那些年我们做过的九套广播体操

回顾9套广播体操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从动作的设计理念,还是到人们对广播体操的推广和接受程度,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如今的80后还小时,推行的还是第七套广播体操,每次都是在老师的要求下,站起来刚够凳子高的小朋友们,懵懵懂懂地在大操场上伸手弯腰,一直没有搞清楚,为什么每天都要做一样的游戏。

到第九套广播体操诞生并推广时,人们对它的态度不再那么庄严而神圣,在网上出现了大量的搞笑版甚至恶搞版的视频,人们用“囧”、“恐怖”、“好玩”等各种字眼,表达了对传统的全面挑战。正是因为可以选择的体育项目增多,人们文化娱乐生活内容的全面丰富,才可以颠覆以往的严肃谨慎,以轻松、平常的心态来看待这项原本也是平常而健康的体育运动。

——————————————————————————

第1套:动作最简单

1951年11月24日正式公布。这一套广播体操动作最简单,一节操基本只有一个动作。

第2套:增加下肢动作

1954年7月正式公布,运动量比第一套大些,并适量增加了下肢运动量,动作难度也有所增加。“呼吸运动”和“整理运动”被取消了,原因是大家觉得每节动作的操练中,都必然要进行呼吸。

第3套:成为当时风尚

1957年正式公布。曾有报道说,当时中共中央高级党校90%以上的学员坚持做广播体操,且由原来每天两次改为每天三次;有关调查还显示这套体操对改善食欲和睡眠有效果。当时,第三套广播体操成为了时尚。

第4套:增加新版

1963年的第四套广播体操第一次出现了少数民族语言版。较前三套的动作,第四套体操趋于成熟,除了运动量继续增加外,动作也开始强调新颖和优美。

第5套:增加新动作

1971年9月1日正式公布,吸收了前四套的优点,动作新颖活泼,活动部位比较全面,难度和运动量也比过去稍大,还穿插着模仿生产劳动和舞蹈形象的动作。

第6套:增加新乐曲

1981年9月1日正式与公众见面,动作新颖、舒展,首次配制了两支富有民族风格的乐曲,可以交替使用,增加做操的兴趣。该时期,广播体操工作的严肃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

第7套:设计难度增大

1990年5月8日推出,特意请来当时最著名的体操运动员李宁做模特,制作挂图。据后来调查,人们普遍反映这套动作难度较大。

第8套:降低难度

1997年6月20日正式推出,与第七套希望与其他体育运动相抗衡的设计理念不同,第八套动作设计上删繁就简,设计者希望任何人都能学会它,不至于因为动作太难而手忙脚乱。

第9套:突出风格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https://www.raildoor.com
本文地址:https://www.raildoor.com/sports/29657.html

本月热门文章

实时为您提供最新体育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21-2022

ICP备案号:渝ICP备2022011828号-1